【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近日,就在金砖国家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印两国突然宣布达成边境协议?要知道,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关系一直处于冰点。
莫迪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甚至不惜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那么,是什么让莫迪突然改变了主意?为什么印度选择在这个时候让步求和呢?
时间拨回到2020年6月,那是一个让两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加勒万河谷,中印两国军队发生了严重冲突。
这场冲突造成了20多名印度士兵和4名中国军人的牺牲,从那时起,中印关系急转直下,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了长达三年多的对峙。
这场对峙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蔓延到了经济和外交领域,莫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措施。
他们禁止了包括TikTok在内的多款中国APP,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加强了审查,甚至以各种名义对小米、OPPO等中国公司进行罚款,印度政府的这些举动,无疑给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但是,事情的发展似乎并没有按照莫迪政府的预期进行,印度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推动"印度制造",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里,印度从中国的进口不降反增,增幅高达56%,更让人惊讶的是,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惊人的850亿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印度经济对中国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深了,印度想要发展制造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却发现离开了中国的技术和零部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比如,印度的电子产品中,有将近44%来自中国,制药行业更是如此,70%以上的原材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
莫迪政府的强硬政策不仅没能实现预期目标,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许多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在印度的投资计划,富士康选择重返河南郑州,特斯拉放弃了在印度建厂的计划转而去了墨西哥,比亚迪叫停了对印度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这些举动无疑给印度的"制造业崛起"梦想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的"印太战略"虽然拉拢了印度,但印度人似乎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只是美国用来牵制中国的一枚棋子。
美国向印度出售了MQ-9B"死神"无人机和"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甚至转让了F-414发动机生产线,但这些军事合作能否真正帮助印度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还是个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他们发现,继续对抗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印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错失良机,特别是在看到邻国印度尼西亚引入中国高铁技术,越南推动中越铁路全面接轨后,印度更感到了紧迫感。
金砖国家峰会的召开,为中印关系的解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莫迪选择在此时释放善意,主动与中国达成边境协议。
这个协议的内容虽然还没有完全公布,但根据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说法,双方同意回到2020年的边境巡逻状态,这意味着,印度将停止一切对中国边境线的挑衅,回到中印冲突前的状态。
这个协议的达成,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化解了两国多年来的军事对峙,更为两国关系的全面改善铺平了道路,但也要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中印之间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分歧。
那么,莫迪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让步呢?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外,还有几个重要的考虑,首先,印度正在为2029年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努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印度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加速产业升级,而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投资。
其次,金砖国家的扩员也给了印度新的思路,随着埃及、阿联酋、伊朗和埃塞俄比亚的加入,金砖国家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印度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无疑是关键一步。
最后,不能忽视俄罗斯的作用,作为此次金砖峰会的东道主,俄罗斯一直希望调解中印矛盾,普京希望通过加强金砖国家的团结,来抵消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孤立。
不过,中印关系的改善不会一蹴而就,多年来积累的互不信任需要时间来消除,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依然高涨,如何平衡国内政治压力和对外关系的改善,将是莫迪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印达成边境协议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已经完全回暖,它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两国重建互信、深化合作提供了机会。
接下来拭目以待,看看这两个亚洲巨人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重新定位彼此的关系,毕竟,作为两个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中印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局势。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中印达成解决方案是个值得珍惜的契机》——环球网2024年10月23日 06:4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