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年之时,刘秀已然将天下彻底平定下来。就在这一年,刘秀出人意料地下达了一道命令,其内容是要在全国的范围之内,开展一次针对土地以及人口的全面普查工作。
刘秀提出要求,此次所统计的数据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其一,需明确在全国范围之中,已开垦的耕地数量究竟有多少。其二,要查清当时全国范围里,家庭的总数是多少,并且每个家庭具体的人数情况。其三,还要掌握每个家庭里人员各自具体的年龄状况。
这件事在正史上的记载颇为有限。就拿《后汉书》来说,关于它仅仅记载了这么一句:“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就这样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带过了此事相关内容,所记实在简略。
站在如今的视角去看,这好像真算不上什么要紧之事。身为皇帝,想知晓全国的人口数量以及耕地亩数,不就随口吩咐一句的事儿嘛。要是搁在现代,恐怕直接到国家统计局去查询一番便可知晓了,哪里还用得着在史书里特地记上这么一笔呢?
确实能用啊!
事实上,刘秀下达统计耕地与人口的指令,这在中国历史当中着实是件大事!在后续的历史记载里,此事被称作“刘秀度田事件”。其产生的影响,那可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呢!就在刘秀下令展开统计之后,当时好不容易实现统一的中原地区,险些就直接分崩离析啦!
最终,还是刘秀选择了主动退让,仅仅将大致情形统计明晰后,便不再进一步追究下去,此事也就此作罢。而这样的处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致使此后近千年间,众多世家大族得以长久屹立而不倒。后世所说的“六朝何事,只为门户私计”,严格来讲,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度田事件究竟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为何刘秀仅仅下达了一个统计人口数据的命令,就致使整个国家险些陷入崩溃的境地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刘秀刚刚完成天下统一的那个时候说起这件事。
公元36年,四川公孙述所建立的政权在战争中落败,至此,东汉政权成功实现了天下的完全统一。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东汉告别了战时状态,全面迈入和平状态,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国家步入和平时期后,其最为关键的任务仅有一项,那便是生产。唯有所有人都全力去耕种土地,用心开展生产活动,收获足量的粮食,老百姓方能有饭可吃。老百姓能填饱肚子,才不会起来造反,如此国家也就不会陷入混乱局面啦。
如此一来,对政府而言,搞清楚全国耕地的数量以及种地人的数量,这显得极为重要。毕竟这可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只需明确耕地的具体亩数,接着乘以平均亩产量,再扣除每年因受灾而减少的粮食总量,便能够算出全国每年大致的粮食产量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统计出全国的总人数。之后用粮食的总产量去除以这个总人数,如此一来便能够得出平均每人所占有粮食的数量。要是这个得出的数字能够大幅度地超出一个人基本生活所需要的量,那么从整体上来看,百姓就能够吃饱饭,国家也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
故而,不少人认为古代官员不懂数学,这实则是极大的误解。要知道,从春秋战国之时起,咱们古代的统治阶层便已着手运用数学工具去治理国家了。等到了西汉时期,与之类似的统计、计算方面的工作,更是已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流程。
然而,问题在于,当刘秀着手统计各地的耕地与人口数量之际,他迅速察觉到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各地的豪强家族,常常会出现瞒报以及漏报的情形。并且,这种瞒报漏报的数据量,往往有可能是相当庞大的。
例如,有一个家族拥有一百亩地,人口共计二十人。可到了上报相关情况的时候,他们极有可能只上报家里有五十亩地,人口也仅报十个人,这相当于是把实际情况直接削减了一半呢,甚至有时候上报的数量还会比这更少一些。
刘秀从小出身于南阳的豪强家族,早年还曾就读于太学。面对此种情况,他心里自然清楚是怎么回事。说起来原因并不复杂,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能够少缴纳些赋税罢了。
在古代时期,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基本靠收税。于农业文明所形成的管理体系而言,税收里占大头的主要项目其实仅有两项,其一是土地税,另一个则是农业税。
简而言之,先是查看你家中拥有的土地数量,依据这土地数量来确定每亩地需征收多少税额。接着再统计你家里的人口数,按照人口情况,每个人都要再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款。
如此一来,倘若某个家族在进行相关统计时,能够将土地数量以及人口数量少报一些的话。那么这些未被纳入国家统计账册当中的土地与人口,往后便无需再缴纳税款啦!而把这笔节省下来的钱,该家族完全能够用来购置更多的土地,亦或是用于改善家族其余成员的生活状况。
然而就国家层面而言,这样的情况是绝对无法被认可的,它超出了国家所能接受的范畴,是必须要去正视且妥善处理的问题,毕竟关乎到国家层面的诸多因素,绝不能对此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下去。
倘若各个豪强家族皆如此行事的话,那全国的税收将会一下子锐减一半!要是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靠什么去供养军队呢?又凭什么去开展赈灾工作以及兴办教育事业呢?还能用什么给官员发放薪水呢?难道刘秀和他的妻子都不用吃饭了吗?
因此,对全国的土地以及人口数量进行清查,已然是势在必行之事,必须尽快落实开展,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情况,这对于诸多方面的规划、决策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刘秀正准备着手统计相关数据之际,在山东那一片区域,有一件颇具代表性的“小事”发生了。
在山东那个时候,刘秀把他的一个侄子分封到了此地,就此设立了一个北海国。而东汉刚开国之际,刘秀承袭了西汉的相关政策呢。虽说有封国的情况存在,可这用人方面的权力,全都把控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哦。
彼时,刘秀给自己的侄子安排了一位极为可靠的助手,此人名叫董宣。董宣向来以刚正不阿而闻名,以往在为官任上也始终秉持着敬业的态度。正因如此,刘秀才会委派他前往山东那片区域去负责相关事务。
董宣抵达山东后,没多久便察觉到,此地的状况远比他预想的还要繁杂。在山东这一带,诸多地方上的豪强家族,势力甚是庞大!这些家族通常占据着广袤的土地,族中人口众多,而且还豢养了大量的奴仆。于他们的家族所掌控的领地之中,简直就如同一个小型的王国一般。
因而,董宣在走马上任之后,心里尽管对那些地方豪强颇为反感,可却也无奈只能选择做出一定的妥协之举。他务必要将各个大家族的带头人召集起来,安排这些人到当地政府去担任官职。唯有如此行事,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政令,才能够得以切实地贯彻执行下去。
然而随后,彼时存在一个公孙家,很快便给董宣设下了一道难题。传闻那公孙家的首领新盖了一处宅子,待请风水先生测算过后,被告知风水不佳,需用尸体来冲散晦气。于是在此情形下,公孙家竟直接杀害了数人,并将尸体扔到了那座新盖的房子之中。
后世对于公孙家当时所杀之人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公孙家杀的是路过的路人,也有人觉得杀的是他家奴仆。但不管怎样,此时公孙家已然惹上了人命官司。要清楚,此前刘秀已然明确下达禁令,禁止私人杀害奴婢。所以即便公孙家杀的是自家奴仆,那也是不被允许的。
在此之后,董宣依照东汉时期的法律规定,径直将公孙家的那个带头人给逮捕了起来。
然而在此之后,极为奇特的一幕竟出现了。
当获悉自家的家主被抓后,公孙家立马召集了三十多人。这些人手持武器,明目张胆地来到董宣办公的衙门外喊冤,如此行径,实则已构成聚众闹事。要知道,一大帮人拿着武器来喊冤,这可绝非仅仅是闹事那么简单了,说严重点,简直就是在造反!
瞧着这般情形,董宣可没由着他们任性,径直依照当时的律法,吩咐手下将他们捉拿归案。随后,公孙家凭借诸多途径,对董宣施加压力。没成想,这反倒惹得董宣心头火起。而后董宣干脆下达命令,严格依着法律办事,把公孙家那三十多号人,一股脑儿全都给处死了。
需明确的是,公孙家位于山东地区,虽说并非是山东一带顶尖的豪门望族,可在其所处的郡县范围之内,那也是颇具影响力的。要是公孙家一心决意造反的话,光靠他家的族人,再算上家中的奴仆,凑出几千人来那是绝对不成问题的,想当年刘秀在南阳起兵之际,也差不多就是这般情形。
于是在此之后,当地的官员迅速分化成了两个阵营。其中一方觉得,董宣这是在挑起矛盾,属于滥杀无辜之举。而另一方则认为,董宣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他不过是依照法规行事罢了,诛杀那三十多人是完全合乎法律规定的。
彼时董宣在山东之地,已然担任着郡国国相这一职务,其级别若置于其他区域,大体等同于副太守之层级。也正因如此,不久之后,这件事便迅速呈递到了刘秀跟前,需由刘秀来做出最终的裁断。
于是,在这个时候便有问题出现了。
倘若我们处在刘秀的位置,那么在这个时候,对于这样的案子,又该如何去进行判定呢?
倘若始终秉持依法治国的理念,那董宣必然应当被判无罪。只是如此判决下来,势必会致使公孙家公然造反,届时刘秀便只能调遣军队前去予以镇压。要是仅仅是公孙家独自闹事,刘秀其实也不反对借惩处公孙家来杀一儆百、树立威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当时汉朝的几乎各个郡县,都存在着类似公孙家这般的豪强家族啊!
倘若依从公孙家所提出的诉求,进而对董宣进行处理的话,那么自此往后,东汉的法律可就沦为一纸空文啦。如此一来,日后还会有谁愿意出面帮刘秀管理各项事务呢?
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不正确的,似乎陷入了一种怎么抉择都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困境呢。
刘秀面对这一问题时,同样头疼不已。最终,他采取了在当时堪称极为明智的解决办法。那便是先将董宣免职并关进大牢,以此来安抚公孙家。然而董宣入狱后,刘秀却一直未作判决,就这样拖了两年,待公孙家怒气差不多消散时,刘秀又把董宣释放出来,还对其委以重任。
最终,董宣成为了东汉初期极为有名的清官,其美名在史书上得以留存,也就是“强项令董宣”。他以自身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行事作风,在那段历史中脱颖而出,被后世铭记,由此成就了这一响亮且代表着清官形象的名号。
然而即便这已然是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的解决办法,可仍旧称不上是毫无瑕疵的完美方案。
就后续的历史演进状况而言,刘秀所采取的这一处理方式,仍旧遗留了相当大的问题。
无论如何来讲,董宣与公孙家之间发生的这件事,在当时可是给刘秀带来了极大的触动。那时的刘秀,正一门心思地积极筹备着人口普查相关事宜呢。然而此事件的出现,却让刘秀对于地方豪强所具备的实力,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认知。
于是在那时刘秀心里很清楚,当下的东汉是绝对不宜开展普查工作的。在着手进行普查之前,他必须先把国家内部存在的诸多其他问题给梳理顺畅了。就像开国功臣的册封事宜,南阳派与河北派相互对立的情况,还有四川、陇西等地方的稳定问题等等。刘秀得先着重解决这些,毕竟唯有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他才能够真正将精力全部集中起来,进而去处理最为棘手的土地问题。
在此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刘秀便着手去处理帝国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历经数载,凭借刘秀的不懈努力,那些矛盾差不多都得到了基本解决。待至此时,刘秀总算能够腾出手来,开始着手处理土地方面的问题了。
公元39年,刘秀下达了正式的指令,在全国范围展开行动,着手开展人口普查以及土地普查工作,由此开启了这两项普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进程。
接下来的普查过程,在史书上的记载颇为隐晦。不过,倘若我们把同时代相关人物的传记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的话,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个大概的过程的。就整体情况而言,刘秀所开展的这次普查行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作地方反弹。
刘秀在下令开展普查工作之后,必然得派遣若干官员,让他们代表自己前往各地去监督相关事宜。并且,刘秀也向下面的郡守以及县令下达了旨意,要求他们务必全方位、无遗漏地将各自辖区内的人口数量以及土地情况彻彻底底地清查清楚。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这批人下去开展工作之后,能够圆满完成工作的人寥寥无几。其中一部分人只能灰头土脸地编造个虚假数字回来交差,还有一部分人更是悲惨,直接就被当地的豪强给杀害了。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出现敢杀钦差大臣的情形那可是极为罕见的。至于那种一下子在大范围里同时对钦差下杀手的情况,把整个中国古代史都翻个遍来看,貌似也就仅有这么一回呢。
就在同一时刻,许多地方的郡守与县令一下子就变得怯懦起来了。要清楚啊,倘若他们坚决依照命令行事,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可是极有机会顺手就把他们给收拾掉的!并且呢,这些地方豪强平常基本都会给他们送钱财、送土地,他们自己本就是已经获取了利益的人。如此情形下,他们又何苦非要彻底去执行刘秀的命令呢?
刘秀对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就心里有数了。在知晓各地出现反弹的相关情况后,这场度田事件便开启了它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它被称作铁腕镇压!在这一阶段当中,采取的就是那种极为强硬、毫不留情的手段来进行相关处理,就如同其名字所表达的这般,以一种铁腕般强硬的态势去施行镇压举措呢。
彼时的刘秀,在全国范围展开行动,全力深挖背后的保护伞,对那些伪造田亩数据的官员进行彻查。于地方而言,仅是郡守级别的官员,就有十多个被刘秀下令诛杀。而在京城这边,刘秀顺着线索一路追查,最终竟将当时的大司徒欧阳歙也抓捕下狱,并处死。
在东汉开国那段历史之中,欧阳歙这人几乎没什么引人注目的情节,恐怕不少人都从未听闻过他的名字呢。然而,当度田事件发生之际,不得不说,他在其中可是扮演了相当关键的一个角色。
简略来讲,东汉在开国以后,延续了西汉所施行的三公九卿制度。要知道,西汉后期曾对三公的称谓做了更改,像秦汉之时设立的御史大夫这一官职,在那段时期就被改称作大司徒了。
换而言之,依据正常的权力位次排列情况来看,欧阳歙在当时西汉高层当中,其权力排名大致处于第四或者第五的位置上。并且在东汉那个时期,大司徒这一职位,基本上就是负责教育、监察、财政以及土地等多个领域的最高管理工作之人。
欧阳歙此人,不仅所任官职极高,其名望亦是颇高,堪称一位卓越的学者。他老家位于如今山东淄博那一带,是极为典型的地方大族。他家祖上欧阳生,早在西汉初期之际,便已是声名远扬的大儒,还曾与晁错这类人物同窗就读。自此往后的上百年间,欧阳家一直都是顶尖的文化世家。
在刘秀成功统一天下后,便将其请出山担任司徒一职,而司徒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掌管全国的教育事务以及财政方面的相关事宜呢。
然而,即便身为一位顶尖的大学者,当遭遇各式各样错综复杂的利益关联情境时,依旧是难以自主,最终也只能去协助其下属之人进行造假之事。
最终,待到刘秀下达诛杀他的命令之时,京城之中竟呈现出极为奇特的一番景象。只见刘秀的皇宫之外,多达上千名读书人联合署名,齐齐跪在宫门口,一心要为欧阳歙求情担保。然而,此番举动不但未使刘秀做出让步,反倒促使刘秀态度愈发强硬,径直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处决了。
刘秀凭借着那种大规模的杀伐手段,终究将手下的一众官员给镇住了。此后,诸多官员渐渐明白过来,要是还接着敷衍了事,那绝对是死路一条。可要是认真去做相关统计工作呢,即便会得罪地方上的豪强势力,但好在自身背后有军队撑腰,说不定还能有一线存活的希望。
就这样,随后各地的官员纷纷行动起来,终于切实地去执行相关政策了。他们开始一丝不苟地对国家的土地情况以及人口数量展开细致的统计工作,不再敷衍了事,而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落实着这些重要的任务。
可这么一来,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家族便死活都不乐意了。要清楚,此前他们又是给这些官员送钱,又是送地的,想尽办法去搞关系,图的不就是能把一些情况瞒报过去嘛。现在倒好,啥效果都没见着,往后还得利益受损,那他们还有啥可顾虑的呢?
于是在公元40年之际,诸多地方竟同时陷入了混乱局面。据相关史籍记载,青、徐、幽、冀这四个州的乱象尤为突出。当地不少豪强家族公然举兵起事,大肆杀戮地方官员。然而每当刘秀派遣军队前来平乱时,这些豪强家族总能迅速将闹事之人分散藏匿起来,致使军队到来也无可奈何。
刘秀面对这般乱象,实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能做出些许妥协。之后刘秀宣称,只要凑齐五个人,能够对之前犯事之人予以举报揭发,那么这五个人便可免罪。而那些组织犯罪的豪强家族头目,也不会被直接处死,只是会被迁到其他地方居住,并且还会给予不少耕地。
与此同时,那些先前在镇压事宜上表现不力的地方官员,也不会再被追究责任了。只要他们在后续的日子里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去剿灭本地的盗匪,如此一来,便可凭借这份功绩来弥补之前的过失,从而获得宽恕。
当这些政策得以施行后,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家族终究还是做出了让步。鉴于朝廷不再去追究他们谋反的罪责,如此一来,土地数额以及人口数量方面,他们便也能够多上报一些了。总归到最后,双方都有所妥协,那些地方官员也总算将大致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给弄清楚了。
在这些数据持续不断地被汇总起来后,一直等到京城那边首次将完整的数据统计出来,至此,此次的度田事件才暂且画上了一个句号,算是暂时结束啦。
从客观层面来讲,刘秀开展的此次统计行动成效颇为显著。起码在这之后,中央总算能大致明晰国家究竟拥有多少土地以及人口数量了。并且,有了头一回便有后续,往后每隔数年,亦或是历经一位新皇帝即位,东汉政府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普查相关事宜。
东汉中期之际,该项工作的推进愈发细致。据传在汉安帝当政之时,各郡各县的土地数量已然能够精确到个位数,哪怕全县仅仅多出几亩的零碎土地,也都能准确上报上去呢。
在这一期间,地方豪强瞒报漏报的状况依旧是存在的。可实际上呢,能达成当下这样的程度,已然算是到极限啦。要是还想着更进一步去根绝这类现象,别说是刘秀了,就算把同时代的耶稣换过来,那也是起不到啥作用的。
这里得提一下,历史上的刘秀跟耶稣可是同龄人呢,刘秀还比耶稣要大个五六岁左右哦。就在刘秀着手平定蜀地后,刚开始筹备统计全国土地数量的当口,远在万里之外的耶稣,恰恰因为传教的缘故,被人钉上了十字架。如此一来,刘秀做统计工作时,耶稣就算想帮忙那也是有心无力啦。
从后续历史发展来看,刘秀所开展的度田行动完成得极不彻底。在其后长达五百多年的岁月里,直至隋朝实现天下一统前,都未曾出现一个能力堪比刘秀的皇帝。东汉一百多年间,无人能在能力上超越刘秀。至于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皆处于分裂局面,自然也无法对土地和人口数量进行精准的清查核算。
在两晋时期,就两晋的诸位皇帝而言,那可真的是和刘秀完全没法相提并论。刘秀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以及其功绩等,都是两晋那些皇帝远远不及的,两者之间差距相当明显呢。
因此,在历史上若要再次出现像这般大力去统计全国土地以及人口数量的情况,那就得一直等到隋唐时期才行啦。
就这样,在往后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家族,将瞒报、漏报土地与人口数量的做法,差不多变成了一种惯常之举。这些豪强,既有大片土地,又掌控着不少人力,自身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此后国家若想实现太平,中央的高层便非得把这些豪强家族安抚妥当了不可。
从一定意义来讲,历史上后续出现的“皇帝和豪强共治天下”这种局面,正是起始于刘秀的那次度田事件。打那往后,这些家族于各自所处之地,渐渐拥有了极为强劲的掌控力,甚至比当地的衙门掌控力还更胜一筹。不管谁登上皇位,对他们在当地的生活都几乎没什么影响。
就这样,在之后便有了那所谓的“六朝何事,只为门户私计”的情况出现。从此,一段以豪强世家充当主角的历史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