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型战舰持续实现规模化生产,空军亦不甘落后,歼20战斗机的生产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这一发展速度再次令美国深感震撼。甚至于,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总裁也不得不发出警示。
1、美国军工巨头对三天生产一架歼-20表示极度焦虑。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姆·泰克莱特向公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指出中国每年生产的歼-20战斗机数量已超过百架,平均每天产出约一架新型的“威龙”战斗机。审视美国自诩杰出的F-35项目,其在2023年的交付数量骤降至110架,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凄惨地滑落至98架,几乎快要失去了掩饰的余地。
这一组数值揭示了一个令五角大楼寝食难安的真实情况:即中国与美国隐形战斗机的数量差距,正以显而易见的速度缩小。
更令人痛心的是,美国现今已丧失了通过"数量竞赛"来支撑其地位的能力。F-35面临的困境并非偶然现象——这款在全球战斗机领域独占鳌头的先进战机,竟因TR-3升级工程受阻,导致累计有110架未完成组装的飞机无法妥善安置。
正当美国工程师面临重重难题之时,《中国军号》节目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由于歼-20战斗机数量剧增,以至于飞行员短缺,部分第二代战机的老飞行员直接升级驾驶了先进的威龙战斗机!”
然而,这并非仅仅是关于生产能力的竞争。过去,F-22项目历经二十年方产出187架飞机,其峰值年产量仅达20架;相比之下,现今中国的脉动生产线展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单个工厂的生产能力足以媲美半个美国航空产业。
更关键的是,歼-20并非仅为数量而生的“消耗战工具”——作为全球仅有的两款重型隐身空中优势平台之一(另一款为F-22),其目标在于瓦解美国自诩的“隐身技术壁垒”。
2、试图遏制中国,却反被中国反击。
若将TR-3升级延期视作F-35技术上的“阻塞”,那么中国所施加的制裁与资源约束则宛如精准植入的“外科手术刀”,直击美国军事工业的核心。
泰克莱特在访谈中所忧虑的“供应链困境”,其深层次根源涉及两个要害之处:
首先,F-35的核心组件——AN/APG-85氮化镓雷达,严重依赖于中国的镓资源,没有它,该雷达系统的运作将陷入困境。
其次,由于台湾军售事件导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遭受了中国的经济制裁,其现在面临着无法从中国采购哪怕是螺丝钉等基本零件的困境。尽管美国高呼与中国的"脱钩"政策,其最先进的战斗机生产线实际上却深深依赖于"中国制造"的供应链。
据美国军方调查报告显示,每825架交付的F-35战斗机中均含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更为讽刺的是,当中国去年加强了对镓、锗等关键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之后,美国的军工企业竟然意外发现自己制造雷达所需的"工业生命线"供应中断了。需明确,氮化镓材料系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构成,而中国主导了全球约95%的镓资源供应。
洛马的工程团队可能深感懊恼,倘若当初未承接台湾的军事销售订单,或许便可避免遭受中国精确的供应链中断。
3、谁将承担美国空军“双线溃败”的责任?
在五角大楼尚沉浸在以PPT描绘“第六代战斗机超越歼-20”的未来愿景之际,中国已通过歼-20的规模化生产,向华盛顿发出了两记致命警示:一方面,美国在第五代战斗机的产能竞争中遭遇挫败;另一方面,其在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启动上出现了延误。
美国空军司令曾自豪地宣称,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将于2030年投入服役,然而实际情况是——这项耗资300亿美元的“无底洞”项目甚至连原型机都尚未问世。
审视中国的情况,尽管官方并未公开讨论第六代战斗机的相关信息,但歼-20的总设计师关于“未来战斗机将重塑空战格局”的声明,以及成都飞机研究所展示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专利,均透露出中国在第六代战斗机研发领域的积极进展,并非置身事外的观察者。
更为致命的挑战源自于“代际优势”的显著体现。中国空军实施了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即直接让二代机飞行员跳级培训至驾驶歼-20战斗机,这一操作颇具前瞻性,其背后的策略令人深思。在国际对比中,当美国仍然依靠传统的三代机进行F-35飞行员的培训时,中国已率先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训练以及虚拟现实模拟环境,以实现飞行员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超越。这种通过先进技术驱动的训练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也预示着未来空中作战能力的潜在提升。
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中,歼-20的飞行员自信地表示,与预警机及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已成为常规操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空军的F-35飞行员至今仍在诟病数据链兼容性问题带来的指挥响应滞后现象。此差异已非仅仅通过累积战斗机数量所能填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