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汽车圈里谁最会玩“反差萌”,朗逸和轩逸这对“难兄难弟”绝对榜上有名。
俩车常年霸占销量榜,一个德味十足,一个日系省油,按理说都该是香饽饽。
可偏偏就有那么些“吃瓜群众”不乐意了,朗逸1.5L的车主们天天喊着“肉”,恨不得一脚油门踩到地心;可隔壁轩逸1.6L的车主却一脸淡定,感觉动力“够用就行”。
这0.1L的排量差距,真能差出“天堂”和“地狱”?
要我说,这事儿还真不能光看排量。
汽车这玩意儿,开起来舒不舒服,还得看厂家的调校和咱们自己的心态。
先说说这朗逸,不少车主当初可是冲着“德系操控”的名头去的,心里住着个“小钢炮”,梦想着高速路上贴地飞行,弯道超车那叫一个行云流水。
可现实呢?
1.5L的发动机配上爱信6AT,参数看着挺唬人,可大众的调校硬是把AT开出了“佛系模式”。
你想超个车?
得先深吸一口气,然后默默祈祷,等变速箱慢悠悠地降个档,黄花菜都凉了。
这不,2023年7月,上海车展期间,就有一群忍无可忍的朗逸车主,直接跑到大众展台拉横幅维权,控诉这1.5L发动机“动力像蜗牛,油耗比老虎还大”。
横幅上大字写着:“大众虚假宣传,还我血汗钱!”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事后,我特意采访了几位维权车主,他们的抱怨那叫一个滔滔不绝:“当初买车的时候,销售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德系技术,操控一流。结果开起来才知道,这哪是小钢炮,分明就是老年代步车!”
这事儿一出,大众的脸面算是丢尽了。
你说你一个德系品牌,卖的就是操控,结果连动力都搞不定,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吗?
也有专家出来分析,说这事儿反映了现在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光靠品牌光环已经唬不住人了。
厂家要是再不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迟早得被市场淘汰。
说完朗逸,咱们再来看看轩逸。
这车主的心态,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人家买轩逸,图的就是省油耐用,对动力压根儿没啥期待。
只要能平稳起步,不被后车滴滴,那就阿弥陀佛了。
这轩逸也并非一无是处。
它的CVT变速箱,那可是出了名的“油门一碰就来劲”。
虽然实际动力没多大提升,但转速瞬间飙升,车速也跟着窜出去,给人一种“我很积极”的错觉。
这种“伪响应”,还真能忽悠住不少人。
但这“积极”的背后,也藏着隐患。
2022年12月,广州的日产轩逸车主李先生就因为长期低速驾驶,导致CVT变速箱提前“退休”,换个变速箱,几千大洋就没了。
李先生跟我抱怨说:“我平时开车就图个省油,一直都是慢悠悠的。没想到这样开,反而把变速箱给开坏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买个动力强点的车,偶尔还能撒个欢呢!”
看来,这“够用哲学”也并非万能。
开车这事儿,还得注意方式方法,一味追求省油,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2020年8月,有汽车媒体对朗逸和轩逸进行了一系列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在0-100km/h加速测试中,朗逸1.5L的加速时间比轩逸1.6L慢了近2秒。
这结果一出,简直就是往朗逸车主的伤口上撒盐啊!
可厂家也不是吃素的。
大众玩的是“技术升级陷阱”,1.5L发动机确实比老款1.6L更省油,但省下来的成本,全砸在满足国六排放上了,留给动力体验的预算,那真是“毛都不剩”。
而日产则深谙“感知管理”,用CVT模拟降档的转速声浪,配合轻量化车身,营造出“动力充沛”的错觉。
说白了,这年头,排量早不是硬指标了,车企的“驯化手段”才是王道。
他们用各种技术和营销手段,让你觉得这车“够用”、“好开”,至于实际动力如何,那就不重要了。
消费者也不是傻子。
2024年1月,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报告,显示朗逸1.5L发动机投诉量较2023年同期上升30%,主要集中在动力不足、油耗高等问题。
这数据,可比厂家自己吹嘘的“省油”、“高效”更有说服力。
更过分的是,2021年5月,由于全球芯片短缺,东风日产竟然宣布部分轩逸车型减配部分舒适性配置,但价格维持不变。
这简直就是明抢啊!
你减配可以,降价也行啊,凭什么减了配置,还要消费者掏一样的钱?
买车这事儿,千万别光看参数和广告,还得自己去试驾,去感受。
油门响不响应,那可是比排量大小实在多了。
下次选车,多留个心眼,别被车企忽悠瘸了。咱老百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