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竖起2根手指

爱月聊情感 2024-08-14 19:44:40

邓稼先因研究原子弹患上直肠癌,去世前全身流血,止疼针从1天1次到1小时1次。

1986年5月30日,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

看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问他:“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

不料,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愣在原地。

邓稼先一阵犹豫后,不好意地竖起两根指头。

杨振宁问:“20万?”

邓稼先答:“20块。”

杨振宁摇头不信。

邓稼先:“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杨振宁再次摇头笑了:“开玩笑吧?”

邓稼先认真地:“我说的是真的,振宁。”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一旁解释:“稼先说的是真的,过去没有奖金这一说,去年原子弹和氢弹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才发的奖金。原子弹特等奖的总数是一万元,但因为人多,人人有份,院里又垫上一些,才按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发了。稼先得了10元。再加上氢弹的10元,共20元。”

杨振宁不笑了,满脸严肃。

邓稼先可是国家功勋啊,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没人指导,只能自己想象摸索。他甚至因为核辐射患上了不治之症,在病痛地折磨中即将失去自己的生命,让原本就缺钱陪伴的家人更加孤独。

邓稼先为了家国大义付出了一切,而他得到仅仅是20块!

当时,正值壮年。比邓稼先大几岁的杨振宁显得意气风发,而邓稼先却一副病态,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杨振宁钦佩地看着邓稼先:

“20元……20元……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呀……”

20元,对于邓稼先的牺牲来说,微不足道。对于邓稼先的爱国情怀来说,他的付出,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他无怨无悔。

以前见识浅薄,不知道邓稼先伟大在什么地方。

读了他妻子许鹿希花28年采访他的同事和朋友所写成的《邓稼先传》,恍然大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得他,更应该传颂他的故事。

他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也应该把他高高举起。

01 少年爱国情

邓稼先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清华和北大的教授。他从小聪慧,成绩优异,博古通今。

1937以后,日寇统治了北平。日本人规定,凡是中国老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鞠躬行礼。

血气方刚的邓稼先,对此愤怒不已。他宁肯绕道走很多冤枉路,也不向日寇弯腰鞠躬。

从此以后,他一边仇恨日寇,一边刻苦学习。

后来,日本每占领我国一个城市,就要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

这太屈辱了!

正如许鹿希在《邓稼先传》所说:

我们的城市沦陷了,还要我们去庆祝,这犹如我们挨了打,还要我们去向打人的人道谢一样。

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却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次又开这样的会,在会后,念高中的邓稼先,胸中的怒火腾的一下升了起来,他三两下就把手里的纸旗扯碎,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一脚。

事后,邓稼先被人举报。

还好他幸运,有人庇护。

校长一边敷衍举报者,一边劝邓稼先的父亲,让他离开避避风头。

离别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家人因为分别哭的不行,邓稼先却对弟弟说:“现在我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在外面的世界,邓稼先看到了普通大众的穷苦,水深火热的场景让人震撼:

他看到了,越南人备受欺压的场景,

他看到了,霸凌者的横眉竖眼,

他看到了,头顶上呼啸而过的敌机,

他看到了,头顶像野兽一样的敌机,

他看到了,一颗颗炸弹随意落到人群中,

地面上没有任何还击或抵抗,任其肆虐。而他和路人都面对大江,将自己的身体紧紧地贴着山石,等待着眼前这场惨祸结束。

邓稼先深深地感受到:

一个弱国,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

后来,他越发努力读书,希望能实现“科学救国”。

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原北京、清华和南开大学合并的一所学校)物理系。

在大学,邓稼先和同学经常讨论的话题是:

救国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他想知道,自己可以拿什么奉献给国家。

1948年秋,邓稼先留学美国,此前,一个朋友劝他留在中国,迎接解放,发挥骨干作用。

邓稼先却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

他选了一条自己擅长,也对国家有用的路。

美国前沿的科技水平,和国内落后的水平形成巨大的差距,冲击着邓稼先的民族自尊心。

于是他下死功夫读书,玩命似的勤奋学习。

曾经衣食无忧,一顿能吃80个饺子的邓稼先。留学时生活特别拮据,大多时候只能吃几片面包,有时候甚至要饿肚子。

他一边忍受着饥饿,一边发奋学习。

后来,他各门功课的考试,都已达到了85分以上,因此获得了奖学金,生活终于得到了改善。

他再也不需要在吃饭前发愁了,每顿都可以吃饱了。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钻研物理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上。

不到2年的时间,邓稼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博士学位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26岁,被大家称为“娃娃博士”。

国外教授提出带他到英国去继续深造,这将使他站在物理学发展前沿,并为摘取科学桂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名利双收。

邓稼先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如此优渥的条件,他怕夜长梦多,所以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第九天(1950年8月29日)就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归国了。

02 短暂的欢乐后,以身许国

回国后,他在中科院度过了成年后最幸福、最甜蜜、最欢乐的8年。

1953年,29岁的邓稼先和25岁的许鹿希结婚了。邓许两家是世交,邓稼先在北大做助教时,曾是许鹿希的老师。

婚后,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孩子给这对搞科研的夫妇,增添了不少欢乐。稼先每天下班回来,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要逗孩子玩耍。这个“大孩子”经常玩得忘了时间。

他和妻子感情很好,常手挽手去公园散步,他对妻子说:“如果我们俩能永远这样,该多好?”

然而,他不仅没有一直幸福下去,还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聪明的邓稼先,很快就明白了领导的意思。

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那天,他回家比平时晚一些。他独自靠坐在椅子上,心事重重,好像有话想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夜里,他和妻子静静趟在床上,良久才开口。

邓稼先:“我要调动工作了。”

妻子:“调到哪里呢?”

邓稼先:“这不知道。”

妻子:“干什么工作?”

邓稼先:“不知道,也不能说。”

妻子:“那么,到了新的工作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信箱,行吧?”

邓稼先:“大概这些也都不行吧?”

妻子:“真奇怪。”

妻子茫然了。心里想,难道是调到敌人窝子里去了,怎么什么都不能说?

沉默,再次成了他们的语言。

邓稼先知道,

搞原子弹研制工作,就必须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不能和某些朋友随便交往。不能说自己在什么地方,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这种秘密工作的禁忌实在太多了。它不仅伤及到一个人的名利,而且也会伤及一个人的性情。

名誉从此与他无关,亲情从此割裂,他甚至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孤独地前进。

他不是那种追逐名利的人。但不能和朋友自由交往、畅所欲言,对憨厚率真的他来说很煎熬。不能为家里尽一份力,把一切丢给妻子,对有责任感的他来说很愧疚。

不仅如此,隐姓埋名,意味着他将被限定在一个小圈子,他原本的情感交流路线将会被阻塞,他是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他的情感将会被无情地束缚。

沉默很久之后,邓稼先终于又开口。

邓稼先:“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隔了一会儿,他突然用完全不同的语气坚定而自信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无论“小我”要做出多大的牺牲,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救国!

他再也不想看到敌人把战机开到我们的土地,随意投炸弹到人群,再也不想看到横行霸道的外国人,再也不想看到肆意烧杀掳掠的兵痞,再也不想看到哀鸿遍野……

新中国刚刚从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来,需要原子弹来壮国威。

美国把原子弹投到日本以后,一颗原子弹灭了一座城,广岛死了176987人,长崎死了40000人伤了60000人。爆炸中心区,尸体已被气化,焦黑的地上留下一副副人体形状的影子。一部分尸体,保持着生前原有的姿态被烧焦了。幸存下来的人们在废墟上蠕动,被烧得面目全非。

原子弹的威力如此大了,而1氢弹相当于800多颗原子弹。

核武器,就像头顶上悬挂上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威胁的阴影,笼罩着全世界。

针对中国的核讹诈、核威胁,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甚至计划,把30到50颗原子弹投到中国。

如果我们不能研制出原子弹,将迎来永远的噩梦,甚至不如当今的巴勒斯坦。

群狼环伺,我们怎能不强大?

03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国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

邓稼先抛开一切,投如原子弹研发工作,28年后,终于,让我们有了挺直脊梁的底气。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为此流尽了每一滴血,核辐射,让他的脊髓都受到了影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向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参考资料:

《邓稼先传》

《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勋”的秘密历程》

0 阅读:2

爱月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