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是因为体质不好?医生揭秘:其实与2个身体部位的功能有关

昌勇下 2025-03-25 20:52: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年第58卷第3期,张明等,《前庭功能障碍与晕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年第30卷第4期,李伟等,《晕动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策略》

一坐车就头晕恶心,抱着马桶吐得昏天黑地,难道真是体质差?老百姓嘴里常念叨:"这孩子体弱,所以才晕车呢。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是一派胡言!要说晕车这事儿,江湖上流传甚广,却鲜有人道出其中的真相。今日,咱们便要扯开那层神秘面纱,一探晕车背后的玄机,原来真凶竟是两个身体部位在"捣乱"!

晕车,医学上称之为"晕动病",古时称之为"舟车之疾"。

这可不是什么体质不好的表现,而是与内耳前庭系统和大脑感觉整合中枢这两个"罪魁祸首"密切相关。想当年,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郭靖初次乘船,也曾头晕目眩,令黄蓉笑话不已。

若郭大侠知晓其中原理,或许也不至于如此狼狈了。

中医有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失调,则气机紊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晕车主要是因为人体感知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发生矛盾,就像武林高手同时面对正反两种内功心法,不知该如何化解,最终气血逆乱,难以自持。

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内耳前庭系统负责感知头部运动和位置变化,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当你坐在车上,你的眼睛告诉大脑你是静止的(因为相对于车内环境你没动),但内耳前庭系统却感知到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这种信息不一致让大脑陷入"混乱"状态。

大爷大妈们常说:"闭上眼睛就不晕了。

"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闭眼可减少视觉输入与前庭感受的冲突,就像武林高手闭目凝神,专注于一种内力运行,自然能化解那股混乱之气。

老李头儿一家五口,除了他,其他人坐车都晕得七荤八素。

老李不明白,一家人吃一锅饭,咋就他"金刚不坏"?这事还真不稀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年发表的研究指出,晕车的易感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几乎从不晕车,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晕车,儿童(尤其是2-12岁)比成人更容易受影响。

这就像有人天生内力深厚,有人则需苦练多年才能小有所成。

中医认为,晕车与"肝阳上亢"、"脾胃不和"密切相关。

《中医学报》2023年的文章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清阳难升,浊阴难降,气机逆乱,则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不谋而合。

在西医看来,当大脑接收到矛盾信息时,会激活呕吐中枢,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就像《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所言:"内功心法若有冲突,便会走火入魔,非死即残。

"这晕车之症,虽不至于死残,却也让人难受至极。

有位患者张大姐,每次坐车必吐,试过各种偏方都不见效。

她来诊所求医,我细细为她把脉,发现她肝郁脾虚,气机升降失调。开了几剂"平胃散"加减,配以耳穴贴压,果然见效。

这正印证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对不同体质的晕车人群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的研究表明,前庭功能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前庭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功能。

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失调,周身受影响。

那么如何破解这晕车的"毒功"呢?

首先,选择合适的座位至关重要。应避开颠簸较大的位置(如车尾),最好坐在前排靠窗的位置,保持视线与行进方向一致。

这就像武林高手选择合适的地形迎敌,事半功倍。

其次,调整呼吸,采取缓慢深呼吸法,可有效缓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

这便是武功中常说的"气沉丹田",平心静气,方能稳如泰山。

再者,穴位按压亦有奇效。中医认为,刺激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宽处)和足三里(膝盖下四横指,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能有效缓解晕车症状。

这些穴位就像武林中的点穴秘技,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穷。

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如药物预防(如茶苯海明、乘晕宁等),应在行程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

不过,药物终究治标不治本,且有嗜睡等副作用,宛如武林中的"以毒攻毒"之法,不可长期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通过特定的平衡训练,可逐渐提高前庭系统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就像武林中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训练,虽枯燥却能收获终身受益的内功。

如果晕车症状严重,建议进行医学检查,排除前庭功能障碍等潜在疾病。

毕竟,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总结而言,晕车并非体质不好的表现,而是内耳前庭系统与大脑感觉整合中枢这两个身体部位功能特性导致的正常生理反应。通过了解其机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大部分人都能有效管理晕车症状,不必再被这"舟车之疾"所困扰。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晕车的真相,方能制服这个"隐形敌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
昌勇下

昌勇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