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直言“推动物价”,市场是否会迎来涨价潮?

房地产那些事儿 2024-11-18 16:20:08

近期,关于物价调整的预期显著增强,这一趋势的显著标志在于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将促进物价的合理回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旨在确保物价水平维持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合理回升”、“重要考量”及“合理水平”的提及,不仅彰显出更为迫切与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是长期以来首次采用如此直接的表述方式。

以往,相关政策表述更为“温和”,例如,五月份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而八月份的二季度报告亦沿用“维护价格稳定,温和回升”的措辞。

此番政策表述的突然转变,对于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人士而言,无疑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表明央行认为当前经济条件已趋于成熟,各项经济金融指标均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因此需将推动“温和再通胀”纳入重点考量。

从经济数据层面来看,近期发布的系列金融与经济指标均指向经济回暖的趋势。

具体而言,M1(狭义货币)环比增长1.3%,实现了年内首次回升;M2(广义货币)增速达到7.5%,连续数月维持高位增长,两者共同反映出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此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指标的挖掘机销量,在十月份实现了15.1%的显著增长,整体工程机械的开工率也环比回升1.6%,这些变化均预示着国内基建与投资领域的积极动向。

同时,十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自五月以来首次回归扩张区间,进一步印证了经济活动的扩张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十月份同比增长0.3%,环比则下降0.3%,虽然摆脱了去年的连续负增长困境,但仍徘徊在0附近的低位水平。这意味着,尽管经济扩张趋势明显,但这种增长尚未充分体现在价格水平上,从而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

以木桶理论为喻,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可以视为一个木桶,其中一半代表需求,另一半代表供给,而木桶的容量则象征着经济水平(或GDP)。显然,经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即需求与供给中相对较弱的一方。在当前背景下,央行或认为,尽管经济整体呈现扩张态势,但价格水平的滞后表现反映出经济体系中的某些关键环节仍存在瓶颈,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等手段,以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进而推动经济更加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在探讨经济与市场动态的过程中,一个核心议题常常聚焦于供需关系的平衡状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当供给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短板”,即需求超出供给时,市场机制会促使供给方通过提升产能(形象地比喻为“加高木板”)来满足需求,进而推动价格上涨(即涨价),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被经济学界普遍视为通货膨胀的表现。

相应地,当需求不足以支撑现有的供给水平时,即出现供过于求,市场则可能经历价格的下行调整(即降价),以期刺激需求,若此举无效,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因无法维持运营而退出市场(即“拆木板”,或企业倒闭)。此情形往往会加剧需求萎靡,形成负面循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缩减,这一过程被称为通货紧缩。

深入理解上述经济学原理后,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政策制定者会积极倡导温和再通胀的策略。温和再通胀旨在通过适度扩张经济规模,合理提升物价水平,以此激发消费活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并增加就业,从而逐步提升民众收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温和”二字在此策略中占据核心地位,意味着这一过程需在可控范围内进行,避免如土耳其、阿根廷、津巴布韦等国那样因过度货币发行导致的恶性通胀,同时也需警惕如日本长期陷入的通缩陷阱,其中零利率政策虽被推行,却未能有效提振经济。美国设定的温和通胀目标为年增长率2%,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目标设定为3%,体现了对经济发展阶段与需求的考量。

在此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如黄益平等,高度重视温和再通胀的重要性,甚至提议将其与GDP增速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GDP增速主要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张,而温和通胀则侧重于经济效率的提升(通过价格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当前全球及国内经济环境也为温和通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紧迫性。一方面,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面临挑战,新一届美国政府强化关税壁垒,导致国际贸易循环受阻,中国需通过强化内需(内循环)来应对外部压力,而温和通胀预期的提升是刺激内需的关键。另一方面,国内方面,全国人大已批准地方债务解决方案,这要求在经济政策层面更加注重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温和通胀策略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压力。

综上所述,温和再通胀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实施需基于对供需关系的精准把握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审慎调控。 地方政府正步入一个为期十五年的债务化解阶段,尽管当前的财政压力有所减轻,但债务的偿还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为实现债务的渐进式消化,即债务的长期价值缩减,温和的再通胀策略被视为一条可行之路。近期,一系列政策动向表明,高层已着手从多个细微层面推进这一温和通胀策略。

具体而言,政府近期宣布春节和劳动节各增加两天假期,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休闲与消费的时间,进而刺激消费市场的活力。同时,政策层面积极倡导构建慢牛股市环境,期望通过稳定的市场表现,为居民提供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此外,《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简称“就业24条”)与《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简称“生育18条”)的相继发布,旨在通过提升薪资水平、扩大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生育等措施,进一步激活市场内需。

在反内卷方面,政府同样采取了有力措施。光伏产业开始实行产品涨价策略,银行业利率逐步回升,电商平台亦停止了无序的价格战,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新一轮的旧房改造项目,并将烂尾楼白名单的规模扩大一倍,以有效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推进再通胀策略时,并未采取简单粗暴的物价抬升方式,而是从就业、收入、消费、内需、产能、人口以及楼市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旨在引导社会和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胀预期。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债务的渐进式消化,还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 阅读:33

房地产那些事儿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