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型”表达效果题是2020年出现新题型,最早出现在由教育部特派命题专家命制的2020年山东模考题中,作为高考题首次亮相是在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一(山东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里,原题(有删改)如下: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这一类题的特点是:从原文中选出一句话,然后通过语序调整、词句替换和语句增删等方式加以修改,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在语义上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要求考生通过比较,分析原句好的原因。我们把这一类题称为“比较型”表达效果题。
“比较型”表达效果题综合考查句式、修辞、人称、语体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道很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题目。这类题目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这类题不但新颖,而且考查面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出现的载体是代表新高考试题改革方向的山东卷。
由于教材和新课程的不同步,新高考在全国各地推进的时间不一致,于是出现了像2020年山东和海南那样的需要教育部单独命题的“基于旧课程要求的新高考试卷”,到2021年的高考,同样类型的试卷将适用于湖南、广东、河北、福建、重庆等省市。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类题加以研究,找出答题规律,为高考增分。
总的来说,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找不同、寻方法、细分析。下面就以三类不同变化的题目为例进行详细的解题指导。
1
(一)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如雨的马蹄”之后,从语义上来说和原句一样,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
【解题指导】
第一步,考生要分析改句与原句的不同。很明显,改句只是单纯地调整了三个句子的语序,不涉及词句的替换和增删。明确了这一点,考生就要进入解题思路的第二步——寻方法。语序的调整会造成哪些“效果”呢?本人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这些:
1.在所画线的句子内部,一些词句特意放在前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一些词句放在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有时候放在后面反而起到强调的作用,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画线的句子,语句与语句之间通常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条件,这些顺序是不能随意调整的。
3.整个画线的句子,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可能和前面或者后面的内容、结构是一一对应的,做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瞻前顾后”
考生有了这些理论的储备,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答案就八九不离十了。
【参考答案】原句由听觉到视觉(1分),由景到情,由实到虚(1分),整个句子呈递进关系(1分),符合认知逻辑,改动之后逻辑混乱了(1分)。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滴醉迷离,荷叶随风吟秋声,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柔柔筝音。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醉;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指尖点起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的古筝之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把修饰成分放在最后,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古筝 之音“轻柔、清逸、脱俗”的特点,加深了读者对其的印象。(2分)②原句抒情更为悠长,符合 散文特点,和后文结构保持一致,改动之后变成了一个长句,显得呆板了。(2分)
2
(一)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分)
【解题指导】第一步,找不同。和原句相比,改句主要有两处变化:第一处是原句第二人称的“你”替换成了第三人称的“人们”,第二处由原句的反问句改成了一般陈述句。第二步,寻方法。关于修辞和句式的效果、作用、好处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考生需要有一定的储备,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知识点。
1.修辞手法: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给人以语气强烈的感觉……
2.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句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更有节奏感,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3.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道来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第三步的“细分析”就容易多了。
【参考答案】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2分)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2分)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
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不动。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中的“涂”换为“抹”表意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涂”比“抹”更有美感,好像人在绘画,与上文风格保持一致。(2分)②用“涂”而不用“抹”,避免了与后文的“抹”重复,体现了词语的变化,使文章显得更丰富耐读。(2分)
3
(一)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被蹭掉,都被摆成散发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一只大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解题指导】和原句相比,改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老虎”前多了两个定语“一只”和“大”),也删掉了一些内容(“小木柜”的定语“鲜红的”),甚至连句式特点都发生了改变(原句“骑着”“坐着”“肩着”“背着”四个动作形成排比,改句“担着”的前面多了个状语“肩膀上”,使得其和前后文格格不入)。要很好地解答这道题,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句式的相关作用:
1.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等,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表意灵动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参考答案】①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或“原文句子由短到长,有层次感和节奏感”)。(2分)②原文的“肩”字名词活用做动词,使用巧妙,更好地形成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2分)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却偏偏要千里万里,天南海北,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来到洛阳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列举了交通工具“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见人们心情之急切;“跋山涉水”,写出不管多么艰辛,也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2分)②原句的“不约而同”写出人们想法一致,“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人很多,更能突出人们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急切心情和对牡丹的由衷喜爱之情。(2分)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比较型”表达效果题的解题指导。总的来说,做这一类的题,细心的考生一般都能发现改句和原句的不同,但要准确地分析其效果和作用,考生还是需要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然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都是说不到点子上的。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那么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