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谜团:毛主席独门战术从未外传,为啥各大司令不约而同都会了

熊猫宝观历史 2024-11-13 04:49:46

军史谜团:毛主席独门战术从未外传,为啥各大司令不约而同都会了

1947年春,陕北战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较量。胡宗南率20余万大军围剿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手下仅有2.8万人马。在这看似必败的局面下,毛泽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让陈赓兵团不入援陕北,继续在晋南作战。这个决策,竟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招。

要说这场战役的结果,先得从头说起。

话说那会儿,全国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国民党军队仗着人多势众,到处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陕北这块地方,可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要是丢了,那可就真叫伤筋动骨了。

可谁曾想,毛主席这招儿一出,局势立马就变了。胡宗南那20多万大军,愣是被4万多人给拖住了,进退两难。这不,咱们老百姓又有救了。

你说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啊,毛主席想出了个新招儿,叫“战略分散牵制”。说白了,就是把敌人的注意力分散开来,让他们顾此失彼。

这招儿一使,可真有意思了。你看陈云,平常就是个搞经济的,这回也来玩军事了。他用了个生动的比喻“国民党军队就像头牛,牛头牛身向北满去了,在南满只留下条尾巴。咱们要是放松了这条尾巴,那头牛可就要横冲直撞了!”这话一出,大伙儿都拍手叫好。

再说粟裕,那可是个中高手。在华中战场上,他就是靠这招儿,把苏中战略区保住了。你说这有多重要?那可是咱们的后勤补给地和兵员招募地啊!

山东战场上,粟裕更是玩出了花样。他那个“耍龙灯”战术,可把国民党军队耍得团团转。更绝的是,他还来了个出其不意的“攻克泰安”。这一下,差点把鲁中战场劈成两半,国民党军队被打得晕头转向。

刘伯承那个十一纵队,更是个活宝。你看,刘邓大军要南下了,十一纵队却突然调头北上。这一招,可把国民党军队给唬住了。等刘邓成功南下后,十一纵又在鲁西南地区玩起了“捉迷藏”。这支部队,跑得快,打得狠,把邱清泉气得直跳脚。

不过话说回来,这招儿也不是人人都能玩转的。就拿林彪来说吧,这位“东北王”就不太爱用这招。他的风格偏稳,喜欢步步为营。可问题是,你慢慢推,敌人要是跑了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得看指挥员的风格。有人喜欢稳扎稳打,有人却敢于冒险。就像咱们老百姓打麻将,有人喜欢碰碰胡,有人却喜欢七对儿。各有各的打法,关键是要看情况。

你说这招儿怎么就没有正式推广开来呢?其实仔细一想,也挺正常。就像古人发明了勾股定理,中国和希腊都各自想出来了。这说明啥?聪明人想问题,总能殊途同归。

毛主席和各路将领平时没少交流,思维方式都差不多。遇到类似的情况,想出类似的招数,也就不奇怪了。这不就是中国军事智慧的结晶吗?

就这样,“极限拉扯”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招儿可真是绝了!陈云这个“文官”都能玩得虎虎生风,粟裕更是把它用到了极致,刘伯承的十一纵简直就是个活宝。。。。。。只有林彪有点不得要领,看来还是得多琢磨琢磨。

有人说,这不就是打仗版的“四面楚歌”吗?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还真别说,这招儿用得好,还真能达到这效果。不过话说回来,打仗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招不慎,可是要出人命的。所以啊,还是得看情况,不能一味地照搬。

0 阅读:40
熊猫宝观历史

熊猫宝观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