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离婚最大的伤害是什么,是小孩的起跑线可能被毁掉四分之三

明窗邀华月 2019-11-22 20:02:04

文|明窗邀华月首发|明窗邀华月

01

一次座谈调研中,听到一位班主任发言,说自己班上的学生接近一半是来自单亲家庭。

这个话题不是我们那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所以,座谈会上一笑而过了。

但你知道吗,这一夸张的数据背后,实际并不是离婚率高不高的问题。

因为,发言的这位班主任,来自某职业技术学校。

(国家民政部数据)

近年来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话题早就多次上过热搜,但显然,这一离婚率,还远达不到一个班的学生一半属于单亲家庭的比例。

所以那位班主任的发言,实际上隐含另外一个问题——在以分数论高低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单亲家庭学生败下阵来的比例远大于完整家庭的学生。

我想强调指出的是,这一比例在普通家庭中更为明显。

事实上,从目前各校数据对比来看,初中、小学在校生中单亲家庭比例基本相当,总体与当前社会平均离婚率相匹配。

但是,这种比例持平的现象,将以中考为分水岭,出现明显的分流与聚集。

中考后,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多进入示范性高中入读,为冲刺高考做准备,而应试能力弱的学生多进入中职院校或普通高中,为就业或考入高职院校做准备。

实际操作中,中考招生分数越低的学校,往往单亲家庭学生占比越是偏高。

以上分析得出两点。

一、我们不要因某些学校或者班级单亲家庭学生占比较高而对当前社会离婚率产生了高估的错觉。

二、相比完整家庭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中考之前,多已颓势尽显。

部分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占比持续偏高的现象,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这也就是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专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原因。

从社会流动规律来看,这可能是马太效应的又一例证。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对应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0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小孩在应试教育中这么容易处于劣势。

以下是百度上搜索到的两组抽样调查数据。客观的反映出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心理方面的整体表现差异:

(学习兴趣等级划分上,单亲家庭学生完败)

(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引发心理问题)

从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相比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例,和一些心理问题发生的比例,远高于完整家庭,这些都易引发厌学与叛逆。

反过来,厌学与叛逆又导致了应试能力进一步削弱。

一位常年在一线的中学教师一针见血的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父母离异就是主因,老师也无解。

单亲家庭尤其是夫妻离异对小孩的具体影响,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早已遍布全网。

显然,在社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谁愿意失去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在一个功利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谁愿意小孩被早早贴上应试能力不强的标签?

哪个父母又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成你你甘心吗?

现实中,无数人在决定离异前也一定反复考虑过,离异对孩子肯定有影响,但自己能想出办法克服。

那句励志的话怎么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不过很可惜,对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离异后,子女应试教育阶段的表现最终走向往往是,我命由天不由我。

那么,为什么越是普通的家庭越是难以克服离异带来的影响。

03

先提一个问题。

夫妻离异后能不能通过合适的引导和针对性的补偿把对小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答案是当然可以,一直可行。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朝夕之间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

而子女成长教育,偏是一个日积月累,需要不断投入与陪伴的过程。

我相信,离异后任何一方责任的缺失,绝非出自当事人内心的本意。

更多的情况是,当事人自觉不自觉的屈从于人的惰性,以及苦于个人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比如,在完整家庭中通过夫妻分工配合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在离异的前夫前妻那里,就是努力才能做到,甚至努力也难以破解的难题。

一边是轻而易举,一边是踮起脚尖,一次两次可以,天长日久之后,踮起脚尖才够得到甚至够不到的人,往往会选择让自己站的舒服点的做法,这种惰性,亦是一种人性。

又比如,离异后各自成家的父母,本身又多肩负了一份责任。同等水平的尽责,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财力。

直白的说,就是需要他们在生活上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可惜,在生活面前,普通人与精英最根本的区别恰恰在于,普通人缺少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更多的,是被生活所选择。

与之类似的现象,有一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试问,大家身边是不是有过此类现象。父母大病之初,一家人众志成城,决心排除万难,要不惜代价与病魔一搏。

可只要生病时间足够长,陪护的困难不断显现,经济的负担不断加深,当初的决心不断被鸡零狗碎的现实所侵蚀,这句老话总能不断重复的得以验证。

大家再看一看,久病床前无孝子是出现在普通家庭的比例高,还是出现在精英家庭的比例高?

本文不想贩卖焦虑,只是想向那些一时冲动准备离婚且信誓旦旦说不会影响小孩的普通人,提出一句建议:

你自己都没有活成特例,难道你的小孩就能活成特例?

04

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是这样的。

一群年轻人,在草坪上进行一场特殊的百米跑。

老师对着这群参赛者说:

“在比赛开始之前,我有几个条件要说。如果你符合条件,就向前迈两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动。”

第一个条件——“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持续到了现在,向前两步。”

第二个条件——“如果你的成长环境里有个父亲般的人物,向前两步。”

后面的条件分别是: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有人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

但也有一部分人,离终点已经不到一半了。

随后,老师宣布比赛开始。

起跑线在最后的孩子,尽管奋力奔跑、加速、追赶,但他们冲到队伍中间的时候,排在前面的孩子早已冲过了终点。

这个视频之所以被热传,正是其中隐喻的社会阶层代际传递现象戳中了观众内心的痛点。

因为,参赛者每次提前两步,其实都和个人的能力无关,和个人的努力无关,只和家庭背景有关。

结果,他们就是在起跑时领先了这么多,这不就是代际传递在社会竞争中的现实折射?

这种代际传递,对优渥阶层而言,是一件符合自身利益并希望极力维持的事情。

而对贫寒阶层而言,则是一件看似有失公允,无形中增加了其通过努力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难度。

我很赞同一个观点,人生是一次长跑而非短跑,起跑线提前几步,并不影响后面的成绩。因为,很多人通过长久不懈的努力还是获得了随时可以起跳的人生。

但我也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人生虽是长跑,但中国人的应试教育却更像一场速度短跑。

因为,决定胜负的就是那么些年,比赛之中,即便你起跑落在了后面,也不会有人愿意停下来,等你。

这是应试教育的残酷所在,但也是公平所在。

这一场竞争中,每个家庭都在踮起脚尖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前挪哪怕半步。

而有些条件一般的普通人,却直接失掉了可以提前几步的资格,又如何会不败下阵来呢?

所以,有孩子的夫妻离婚前请认真看看本文,想一想,离异两个字会在无形中抵消,孩子的多少努力。

声明:本文无意贬低任何职校,无意歧视任何单亲家庭学生,无意吹捧任何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价值取向。

最后,让本文以1998年修订的《新华词典》例句来结尾:“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0 阅读:51

明窗邀华月

简介:不一样的角度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