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民国时期,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言行感化了无数人。
大师生前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佛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它关乎每个人的自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83368e630a2ca46fd874caade322f7.png)
民国二十九年深秋,印光大师住在苏州灵岩山寺。
这天,一位名叫李圆一的商人慕名前来拜访。
李圆一是苏州有名的大商人,为人耿直,待人以诚,从不欺骗客户。他虽不信佛,却经常接济贫困之人。
这天他带着困惑来向印光大师请教:"大师,我这个人不信佛,但平日里也做些善事,不知这样做对不对?"
印光大师正在写经,听到这个问题,放下了手中的笔:"施主,你可知道佛性是什么?"
李圆一摇摇头。
大师继续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永明延寿的和尚,他在出家前是县政府的一名小吏。那时候他每月工资不多,却把一半的收入都拿去救济贫苦之人。后来被人检举贪污公款,问他钱哪去了,他说都用来救济穷人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77c990e6049c75bd882f916432c53b.png)
"当时的县令很欣赏他的善心,说:'你既然一心向善,不如出家修行如何?'永明延寿就这样出家了。他后来成为禅宗著名的大师,被称为'智慧第一'。"
李圆一听得入神:"大师,这位永明延寿大师真是令人敬佩。不过他最后还是出家了,那像我这样的在家人该怎么做呢?"
印光大师微笑着说:"永明延寿大师未出家前的善行,正是佛性的体现。佛性不是佛教的专利,它是每个人本具的善良天性。
你平日待人以诚,乐善好施,这就是佛性的显现。"
大师站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地藏经》:"佛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云遮时看不见,但月亮一直都在。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私欲蒙蔽,显现不出来罢了。"
李圆一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说,行善不一定要信佛?"
印光大师点点头:"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陀的根本教导。佛性就是善良的本性,就是慈悲心、同情心。一个人不管信不信佛,只要存善心、行善事,就是在显现自己的佛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25ee28cafc8fe66e4aa1d60a90c53d.png)
"你看那些大善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行为,不正是佛性的体现吗?反过来说,即便整日念经拜佛,如果心存恶念,做损人利己的事,那也是与佛性相违背的。"
李圆一听到这里,不禁问道:"大师,那要如何保持并发扬这个佛性呢?"
印光大师拿起桌上的一杯清水,"你看这杯清水,本来清澈见底,如果倒入污水,它就会变浑浊。”
李圆不知其中深意,正要开口询问,却见印光大师将手中的水杯缓缓放下,说出了其中的深意......
“人的佛性也是如此,本来清净光明,但被贪嗔痴三毒污染,就会蒙蔽不见。要保持佛性,就要像保持水的清净一样,常常自我省察。"
印光大师接着说:"人活在世上,难免有七情六欲,但要懂得节制。比如赚钱,适度谋生无可厚非,但若是贪得无厌,损人利己,就会污染自己的佛性。"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向善的本能。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人虽生活在红尘中,也要保持本有的清净本性。"
大师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道:"诚敬存心,善缘广结。"
"'诚敬存心'是说要存好心、办好事,时时检点自己的念头。'善缘广结'是说要多行善事,广结善缘。这样既利人,也利己。利人是种善因,利己是得善果,因果相续,佛性自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35fbee34551db952967f3a14505367.png)
印光大师说到这里,从柜子里取出一包茶叶送给李圆一:"这是山上的云雾茶,送给你。茶性清净,能提神明目。希望你喝着这茶,也能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本有的清净佛性。"
李圆一双手接过茶叶,深深鞠躬:"大师的开示,让我明白了很多。从今往后,我要更加注意存养善心,多做善事。"
印光大师欣慰地说:"善哉善哉。记住,佛性人人本具,关键在于时时觉察,处处保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这说的就是佛性的真实不变。"
"人的佛性永远存在,只是被私欲遮蔽了。就像太阳,乌云遮住时看不见,但只要拨开云雾,阳光自然显现。"
离开灵岩山时,李圆一的心里充满法喜。
他明白了,行善不是为了求功德,而是为了显现本具的佛性。回到苏州后,他更加热心公益,还创办了义学,让贫困孩子能够读书识字。
印光大师圆寂前,特意把这番开示记录下来,让弟子整理成《印光法师文钞》流传后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b1cac8c41e0556ef8eba8d1195b326.png)
他说:"人身难得,佛性难显。既得人身,就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佛性,莫让它蒙尘。"
佛性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每个人都具足这份清净本性。问题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整天被私欲牵着鼻子走,渐渐迷失了本性。
印光大师的这番开示,打破了人们对佛教的偏见。
信不信佛是个人选择,但人人都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这才是最重要的。佛性不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善良天性。
在《地藏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不是一句空洞的理论,而是说明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就像种子里有生机,土地里有养分,只要用心培育,自然会开花结果。
修行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要回到本来的清净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佛性,就是人最珍贵的内在品质。
每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潜质。这个潜质就是佛性,就像金子被埋在泥土里,虽然表面看不见,但只要努力挖掘,终会显现光芒。
印光大师的开示告诉我们,保护佛性就是保护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违背自己的善良本性。这不仅是修行的问题,更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