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这关乎自身的修行

大话四八方 2025-02-12 04:42:47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虚云老和尚在《虚云和尚年谱》中留下了一段让后人深思的开示: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这句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佛性又与修行有什么关系?

在民国时期的丛林记录中,记载了虚云老和尚在鼓山涌泉寺对一位质疑者的精彩开示,揭示了佛性与修行的深妙关联。

民国十八年深秋,福建鼓山涌泉寺内枫叶飘落。

一位面带倨傲的青年读书人大步走进寺院,直奔方丈室而去。

寺院里的小沙弥看着这位不速之客,连忙追上前去提醒:"居士,虚云老和尚正在禅堂开示......"

"我就要见他!"青年头也不回地说。

他叫陈明远,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平日里对佛教多有微词。

禅堂内香烟袅袅,虚云老和尚正对着一群信众讲经说法。

陈明远径直走到前排,高声说道:"大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

堂内众人纷纷侧目,议论声渐起。

虚云老和尚慈眉善目,轻轻放下手中的拂尘:"阿弥陀佛,施主有什么疑问?"

"我读过不少佛经,觉得佛教净是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人为什么非要信佛?这世上没有信佛的人难道就活不下去了吗?"陈明远的语气中带着挑衅。

禅堂内一片寂静,只有檀香的气息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老和尚不慌不忙地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施主,我问你,你渴了会喝水吗?"

陈明远一愣:"这是什么问题?人渴了当然要喝水。"

"饿了会吃饭吗?"

"自然要吃。"

老和尚微笑道:"你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这就是佛性的显现。"

陈明远皱眉道:"喝水吃饭是人的本能,跟佛性有什么关系?"

虚云老和尚放下茶杯:"你知道为什么要喝水吗?"

"因为渴啊。"

"那你为什么知道渴了要喝水?谁教你的?"

陈明远语塞。

老和尚继续说:"这就是佛性。它让你知道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冷了要添衣,痛了要避开。这种明白自知之性,就是佛性。"

禅堂内的听众都被这番对话吸引住了。一位老居士说:"可是老和尚,动物不也知道渴了喝水,饿了觅食吗?"

"正是。"老和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动物有佛性,人更有佛性。只是人多了一分明辨是非的智慧。"

陈明远不服气:"这么说,人人都有佛性,那为什么还要修行?"

老和尚站起身,指着禅堂外的一株老梅树:"这株梅树有开花结果的本性,可若不经历风霜雨雪的磨练,它能开出绚烂的花朵吗?”

陈明远看向那株梅树,虚云老和尚走到梅树旁,说出了佛性与修行的的关系,这其中,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这株梅树的本性是开花,人的本性是觉悟。梅树要经历四季轮回才能开花,人要通过修行才能显现佛性。"老和尚的声音平和而坚定。

陈明远若有所思:"那修行是为了什么?"

"修行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像擦镜子,镜子本来就能照物,只是蒙了尘埃才显得暗淡。修行就是擦去蒙蔽佛性的尘埃。"

一阵风吹过,禅堂里的佛灯轻轻摇曳。老和尚继续说:"你读书明理,也是一种修行。任何让人向善向上的努力,都是修行。不一定要穿袈裟、剃光头才叫修行。"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贪嗔痴。这些都是蒙蔽佛性的尘埃。有人用诵经礼佛来修行,有人用读书明理来修行,有人用行善积德来修行。方法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认识自己的本性。"

陈明远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修行多年,还是放不下贪嗔痴?"

老和尚拿起身边的一盏油灯:"你看这盏灯,它能照亮他人,也能照亮自己。

佛性也是如此。真正的修行,是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有些人只顾着照亮他人,忘了自己也需要光明。"

"修行不是要你放下什么,而是要你看清什么。就像这盏灯,不是要你熄灭它,而是要你懂得如何使用它的光明。贪嗔痴不是敌人,它们是让你认识自己的老师。"

陈明远逐渐放下了倨傲:"老和尚,那信佛和有佛性,到底是什么关系?"

"信佛是一条路,但不是唯一的路。佛性是目的地,每个人都要去到那里。有人走佛门这条路,有人走其他的路。重要的不是走哪条路,而是要认识到自己本具的佛性。"

老和尚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茶叶虽苦,但能生出甘甜。人生的苦难也是如此,经历过才能品出生命的真味。这就是修行。"

"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断绝一切欲望,而是了解欲望的本质。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中活得明白。这才是真正的佛性。"

陈明远深深鞠躬:"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修行不是要我们改变什么,而是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

老和尚欣慰地点点头:"佛性如明月,修行如拨云。云有千万种,月只有一轮。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拨开迷云,见到明月,那就是好方法。"

这次开示后,陈明远虽然没有皈依佛门,但他开始努力做一个明理向善的人。

他常说:"不一定要信佛,但要活出佛性的光明。"

这段对话被记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成为后人理解佛性与修行关系的重要开示。

虚云老和尚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佛性与修行的深刻关联,为世人指明了一条认识自我、提升境界的光明大道。

日暮时分,禅堂外的老梅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一如众生的佛性,静静等待着修行的春天。

0 阅读:21
大话四八方

大话四八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