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二年(1458年)六月,两位前内阁大学士薛瑄、许彬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之前二人在内阁的时候曾经代表皇帝写敕给晋王朱钟铉,里面将其称为“兄”。所谓的敕,也称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
晋王在接到这道敕书之后大惊失色,因为他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年龄比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的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要小。皇帝称呼自己为“兄”,有何意图?莫非是要对付晋藩不成?朱钟铉不敢隐瞒,立刻将此事上奏朝廷。
薛瑄,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此时已经致仕。许彬,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因为得罪石亨而被贬为陕西右参政。石亨得到消息以后大为兴奋,暗中操作一番,许彬因此也不得不致仕:“辛巳,致仕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瑄、陕西布政司右参政许彬初在内阁时写敕赐晋王,误称为兄。王以闻,命巡按御史鞫之。论瑄、彬当杖。上宥其罪,命彬亦致仕。”这位晋王究竟是何许人也?其家族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呢?
晋王朱钟铉朱钟铉,晋宪王朱美圭庶长子,正统六年(1441年)封为榆社王,正统七年(1442年)进封晋王。
称兄有先例
晋藩的始祖晋恭王朱棡是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三子,而明英宗的直系先祖朱棣则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晋王一脉在明朝的地位一直都很高。朱钟铉的祖父追封晋定王朱济熺,仁宗朱高炽曾称其为“兄王”。而他的父亲晋宪王朱美圭,当年也被英宗朱祁镇尊称为“伯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蛰居南宫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发动政变,从弟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回了皇位,随即改年号为天顺元年。当时宗室之中,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后裔朱公锡只是世子,尚未袭封秦王。故而由晋王带头,纷纷上奏请求赴京朝贺。虽说英宗一一拒绝,但由晋王出面,没人觉得有任何疑问:“辛亥,晋王钟铉奏欲赴京朝贺。复书止其行,自后诸王奏来朝者皆复书止之。”
朱棣
当年晋恭王朱棡节制山西军事,每次出塞都压弟弟朱棣一头。嗣封晋王朱济熺更是以太祖长孙的身份,让四叔朱棣在篡位之后对其极为忌惮。故而大明开国几十年时间里,就有包括朱济熺、朱济熿在内的两任晋王遭到废黜,而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更是出现了“晋国绝封凡八年”的奇景。
因此朱美圭在复袭晋王之后,始终低调做人,在史书中获得了“恭事朝廷,久而愈笃”的称赞。朱钟铉少年袭封,更是谨遵父王教诲,无论紫禁城中坐在皇位上的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晋王家族对朝政的态度就是不掺和。
不识相的姑父
朱钟铉在发现敕书中的称谓有错之后,第一时间上奏朝廷。英宗对这位堂弟的态度也很满意,在许多事情上都对这位晋王极为优容。比如天顺二年(1458年)七月的时候,晋藩仪宾高逊上奏,称晋王在为临泉王朱钟鏶选妃之时受贿:“丁酉,晋府仪宾高逊奏:‘晋王钟铉择临泉王钟鏶妃,有私。’上怒逊生事,命巡按御史执问之,削其官。”
临泉王朱钟鏶,其父临泉庄简王朱美塎是晋王朱钟铉的六叔。高逊,追封晋定王朱济熺第四女灵石郡主的仪宾。换言之,高逊是晋王和临泉王的姑父。但这位高仪宾当年就和朱美塎有过节,十几年过去以后又和两个侄子过不去。所以英宗根本就不过问晋王是否受贿,直接把高逊一撸到底。
修缮晋王府
天顺三年(1459年)正月的时候,朱钟铉向朝廷上奏,称晋王府承运殿以及两廓等处房屋“岁远杇敝”。此外体仁外门被大火烧毁之后,至今尚未重建。希望山西有司能够“蓄料督工,俟时修造”。
晋王府平面图
晋王府位于太原新城,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开工兴建,至洪武九年(1376年)大体竣工,迄今已历经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打,确实需要进行一番大规模的修缮。承运殿即晋王府正殿,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至于体仁门,则是晋王府的东门。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工部面露难色,因为不但费用高,另外还需要调用大量的人夫。现在山西天灾人祸不断,百姓艰难无比,希望能够等到“年丰民裕之日”再正式开工。英宗想了想,可能觉得这笔预算确实太高,也就同意了工部的意见:“事下工部,言本府房屋数多,该用工料以百万计。即今山西人多艰窘,请移文都布二司,俟年丰民裕之日为王启建。从之。”
晋王府作为明代亲王府的标杆,其建筑面积约为三十三万平方米,大概是北京故宫的一半大小。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山西都司、布政司感到力不从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这件事一直拖到了天顺五年(1461年)六月,修缮工作才正式开始。
当然英宗对于晋王的要求,也并非全都答应,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策略,皇帝还是玩得非常溜。比如天顺七年(1463年)闰七月,朱钟铉再次向朝廷上奏,为曾祖父和父亲坟园求翁仲石人:“乙亥,晋王钟铉奏曾祖晋恭王、曾祖母恭王妃、父晋宪王三坟茔无翁仲石人。事下工部,覆奏近年各王府坟俱无翁仲石人。乃弗与。”
晋恭王朱棡墓位于太原东南的黑驼山上,也就是今天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晋宪王朱美圭墓位于城东刘庄,即现阳曲镇晋庄。而朱钟铉的祖父追封晋定王朱济熺当年因为晋府内斗,薨逝后葬在了平阳府,即今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定王坟园石翁仲
平阳的定园有石翁仲,太原的恭园和宪园却没有,朱钟铉自然希望朝廷能够一碗水端平。但定王之薨很有蹊跷,这个石翁仲不排除是明廷对其做出的补偿,所以不能当作惯例。
晋藩近枝宗室一般来说,朱钟铉的兄弟子侄,都可以算作是晋藩大宗的近枝宗室。天顺三年(1459年)七月,朝廷遣定西侯蒋琬为正使,给事中曹衡为副使,持节册封晋王嫡长子朱奇源为晋世子,庶长子朱奇渶为义宁王。
义宁王的岁禄是一千石,本色米和大明宝钞中半兼支。而朱奇源的这个世子没有岁禄,而且他啃老了四十多年,直到薨逝也没往晋王府领回过一石大米,此乃后话。
而晋宪王共四子,除了长子晋王朱钟铉以外,次子朱钟铎封徐沟王、第三子朱钟鏸封河东王、第四子朱钟鋐封太谷王。其中徐沟王朱钟铎在景泰年间便已经薨逝,年仅二十岁,谥曰悼僖,无嗣除国。就来说一说另两家郡王在天顺年间的故事。
河东王
虽说《皇明祖训》中规定首封郡王岁禄为二千石,但宪王诸子确确实实只有一千石。而这一千石中还有五百石是按朝廷汇率折合的大明宝钞,实际跟废纸差不多。如果哪一家郡王府人口众多,开销就会变得非常紧张。
朱祁镇
为了改善窘境,只有一个办法,向朝廷哭穷,要求恢复首封郡王的待遇。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趁着英宗刚刚复辟,河东王就以生母年迈为由,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皇帝也很无奈,虽然祖训是有这个规定,但现在宗室人口的增长速度显然已经超出了太祖皇帝的预期。最终英宗给了一个妥协方案,岁禄还是一千石,但是里面本色米份额增加到七百石:“丁丑,户部奏河东王钟鏸屡奏称艰难,母老无以为养。乞将禄米如初封郡王事例增给,及将折色改拨本色以资养母。上曰:‘王既母老艰难,每岁禄米一千石内与本色七百石,其余折钞。’”
一年以后,朱钟鏸再次上奏。英宗有些不快,边境用粮浩繁,这些宗室能不能体谅一下朝廷的难处?但是晋藩的面子还是要给,于是皇帝耍了个心眼,表面上他将河东王的岁禄增加到了一千三百石,但里面五百五十石折钞。也就是说本色米不过七百五十石,比起之前只增加了五十石。
太谷王
宪王子嗣的健康基因貌似都给了老大晋王和老三河东王。老二徐沟王青年早逝,老四太谷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天顺二年(1458年)四月初十日,太谷王朱钟鋐薨逝,年仅二十一岁,谥曰怀僖,无嗣除国。
晋藩宗室世系图
按照惯例,自薨逝之日起,太谷王当年剩下的岁禄就要住支。朱钟鋐生母邵氏上奏乞恩,英宗特旨允许暂赐其当年岁禄,以“养赡家眷”。
而到了天顺三年(1459年)的时候,邵氏再次上奏,表示太谷怀僖王没有子嗣,但府中还有宫眷六十五人需要养赡,请朝廷开恩。英宗大笔一挥,每年给三百石,以后不要再来搅扰:“乙丑,户部奏:‘太谷怀僖王钟鋐母邵氏奏称男大谷王病故,岁禄住支。宫眷六十五人乞赐禄米养赡。’上命岁与米三百石。”
就明代宗室来说,太原晋藩算是一个大家族。除了太原以外,在平阳府和汾州府还是晋藩支脉。其中的平阳府交城王一脉,以及汾州府永和王一脉,在天顺年间都闹出了不小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