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史上,楚昭王的地位其实十分尴尬。在他执政期间,楚国差点被吴王阖闾灭国。然而,也因为复国后楚昭王能知耻而后勇,广泛团结楚人、励精图治,最终还是让楚国保住了元气,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因为吴军入侵楚国盟友陈国,楚昭王愤而出兵援救,却不想征途中染上重病,不幸在城父去世(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东南)。这一年,他还不到三十五岁!回顾楚昭王的一生,可以说是耻莫大焉,功也莫大焉。
楚昭王的特殊地位,让他的后裔在楚国也颇受尊崇。除了历代楚王外,楚昭王后裔的旁枝在楚国也兴旺发达,成为后世鼎鼎有名的昭氏。
楚王之后,往往能在楚国发展壮大成庞大的公族势力,像若敖氏、屈氏、景氏、蒍氏等等。若敖氏在春秋中期兴盛一时,却在被楚庄王灭族;屈氏是楚武王之后,世袭莫敖一职,但长期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蒍氏至春秋中期后就逐渐没落;而景氏直到战国时代才逐渐兴起。
从历史上看,各大公族既是楚国兴盛的关键动力,也是楚国步入衰落的重要诱因。因为公族长期霸占核心的关键岗位,使得楚国社会阶层逐渐固化,导致楚国国力在春秋中期就遭遇发展瓶颈,难以更上层楼。
进入战国后,楚悼王敏感地意识到了楚国公族势力过于庞大的弊端,毅然启用了异姓人吴起做令尹,支持他在楚国变法。吴起执政后,立刻针对公族发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吴起
经过这次变法,楚国面貌焕然一新,一度“北却三晋,南平百越,西伐秦”,国土又一次得到了大力扩张。可惜的是,吴起变法后没多久,楚悼王就薨逝。那些利益受损的公族趁机联合起来,反攻吴起,在楚悼王的灵坛前将他给杀死了!“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吴起变法就这样草草落下了帷幕!
楚悼王薨逝后,其子楚肃王继位。楚肃王执政期间,楚国政局稳定,没什么大错,也没什么大功。楚肃王执政十一年后也不幸薨逝,因为他没有儿子,楚人便立他弟弟熊良夫为君,是为楚宣王。
在楚宣王前期,相比于此时呼风唤雨的三晋,楚国仍然是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继位十来年后,平平淡淡的楚宣王又启用一位公族出身的楚人昭奚恤为令尹。昭奚恤,从辈份上讲应该是楚昭王曾孙。如果三代以内算是公室近亲,那么昭奚恤这一代也应是“公族疏远者”,按吴起之法,应该被废了!幸好,吴起变法早已过去二十多年,那时昭奚恤的父亲是楚昭王之孙,还属于王族近亲。如今吴起已逝,他的变法再也无人提起,楚宣王也就依照传统又重用了一位公族。
能被重用为令尹,昭奚恤自然应是公族中的佼佼者。
曾有一次,楚国存储草料的仓库和地窖突然被人为纵火,损失异常惨重。可上上下下查了好几天,却始终查不到是谁干的。此时,市场上的茅草却突然大幅涨价了。昭奚恤得知后,立刻命人将那些卖茅草的贩子抓起来审问,果真从中抓到了纵火犯!发生了重大事故,其他人都毫无头绪,可昭奚恤却能从谁最可能得利的角度思考,顺利地抓到了罪魁祸首。
昭奚恤
成功抓获纵火犯,充分体现出昭奚恤的精明能干。不过,精明的昭奚恤也曾被人利用。“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客因为之谓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愿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当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辞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谓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为以故与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谓而不得,有悦色,非故如何也?’”
虽然最终识别了老友的诡计,可昭奚恤毕竟还是将案情提前泄露给了事主。虽然是钻营者防不胜防,但昭奚恤本人还是不够警醒。以此而言,昭奚恤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十分高明。
楚宣王执政第十七个年头的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东周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魏惠王突派大军,前往围攻赵国首都邯郸!
自春秋时代鄢陵之战以来,无论是对晋国还是分裂以后的韩、赵、魏,楚国几乎就没占到过便宜。如今三晋内部突发内讧,这让曾长期与晋国争霸的楚国上下大为兴奋。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北上出兵的良机。
楚宣王也不敢怠慢,赶紧召集群臣前来讨论。“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昭奚恤这种说法是建立在魏、赵实力对等的基础之上。可当前魏国实力明显更强,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邯郸之战一定是一边倒,怎么可能会两败俱伤?
果然,一旁的大夫景舍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后来,邯郸之战的发展果然如景舍所料,而楚国则趁机攻占了魏国睢水与古涣水之间的大片土地。
由邯郸之战楚国的议政过程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昭奚恤的预判力明显不如景舍。
景舍是景氏一族,但景氏出自于哪位楚王,历史上却缺乏相应的记载。今人从考古发掘的资料分析,景氏有可能是楚平王之后。因为楚平王的谥号很可能是双谥“景平”,而不是今人熟悉的单谥“平”。就此而言,吴起变法时景氏已经算是“公族疏远者”;楚宣王之时,景氏与公室的关系当然就更远了。但以对时局的判断而言,景舍能力明显超过了昭奚恤。楚宣王启用昭奚恤而不是能力更强的景舍为令尹,说明吴起变法对于楚国的影响力几乎已消失了。
尽管昭奚恤能力有限,但他毕竟是令尹,位高而权重。时间一长,楚宣王也对他产生了疑心。“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听到这,楚宣王终于释怀了;而昭奚恤也得以逃过一劫。
令尹一职,原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相国。虽然位高权重,但楚国令尹很多不得善终——因为来自于楚王的猜忌太重。楚成王曾经杀死了令尹子玉和子上,楚共王杀死了令尹子辛,楚康王杀死了令尹子南,楚平王杀死了令尹蔓成然……。虽然不是每位楚王都杀令尹,可但凡楚王与令尹相互猜忌之时,楚国就陷入衰微状态。如今楚宣王也对昭奚恤起了疑心,那楚国又将走向何方?
楚宣王
无论是楚宣王重用昭奚恤,还是对昭奚恤的猜忌,甚至连令尹昭奚恤的平庸执政,在楚国历史上都是寻常事。不过,就在楚国政坛看似寻常的云淡风轻之间,东周局势却已是悄然大变了。
楚宣王在位时,曾经的霸主魏国在经历桂陵和马陵两次大战的失利后,彻底走向了没落;秦国则从秦献公过渡到了秦孝公,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正冉冉上升。如果楚宣王在位时启用一位能承继吴起、勇于变法的令尹,或许楚国就能在这一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占据先机。
可惜,不但楚宣王选任的令尹昭奚恤极为平庸,楚国君臣之间还卷入了相互猜忌的漩涡。最终,在楚宣王云淡风轻的三十年执政生涯中,楚国逐渐回归了平庸,对秦国也慢慢落在了下风,错过了这段绝佳的时机。虽然后来楚威王也曾大胜齐、魏、越等等强国,可楚威王一死,楚怀王就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中,让楚人彻底失去了与秦国平等对抗的资格!
秦统一天下后,楚人曾无比心酸地慨叹:“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然而,当楚人在云淡风轻之下失去了变法的勇气、逐步迈向平庸之时,谁还能说自己“无罪”呢?在别人变法图强之际,楚人却云淡风轻、得过且过,恐怕就是这代楚人的“不作为”之罪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楚宣王能继承楚悼王遗志,不甘平庸、坚持推进吴起变法,历史能否从此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