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魏晋李密,感念祖母养育之恩,写下《陈情表》,直到如今,读起来依然非常感人,令人涕泪横流!
这里的“情”字,一看便知,是指人的真情实感。
而《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有这样一句: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
这里的守情表,又是在讲啥?
三自看到若干解释,发现很多人连大方向都错了。
前面几个字还相对好理解,至,达到,虚,指虚,静的状态,极,到达极ZHI的虚静。
关于“守情表”的解释,简直花样百出!
有人说,守,是守住,情,是本性的意思,表则指身体,意思是要守住本性和身体;(咱就是说,守住它倒是要干嘛呢?!)
还有人说,情,是指情况,表,指标,全句的意思是深度放松地守候着,既不是睡着,也不是无所事事(理解力还真是超乎想象)。
更有些往《皇帝内经》上强行附会。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则是每个人都有个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呐!
讲真,老子的思想,可不是用简单的字面理解就能糊弄过去的。
虽然老子说【知而不博,博而不知】,这并不是让人放弃多方面学习,而是强调要有所侧重及深入;
对于传统文化没有点基本的横向知识储备,即便人家已经表达得很清楚,我们不懂还是不懂。
直接表达三自的观点吧:这里,老子是在讲他内观的过程及心得。
古时,佛道两家及至儒家,都有静坐与内观的传统。
也难怪现代人没这概念,我们大多数人,连一个人待着都做不到,谈何内观?!
老子当然不是没事干在那儿发呆,人家是有目的的修炼。
当到达一种虚静至极点的程度,这时,妄念停止,实相显现,内在通明透彻、纤毫毕现,便可以观察到万事万物的真实运行状况。
守,等候、静待;情,真实,实相;表,表现、变化。
后面紧接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是在讲,自己每次在内观中,会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然后在那种虚静的状态下,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作情况。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这里进一步讲自己的观察结果:原来种种纷繁的事物,到头来,都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本源。
老子这里并没有直接讲“根”是什么,不过,学习《道德经》至此,也该领悟他讲的这个根,即万物的本源,也即“道”。
传世版这一章改的有点面目全非:
【至虚极,守静笃。】
大概是“情”字在后世,几乎演变到了专指感情的地步,编纂的学者担心人们对此理解发生偏差,才做了这个修改吧。
不过,这个意思虽然容易理解,却已然发生了根本的偏差。
要知道,守住那个状态,没什么鸟用,重要的是在其中找规律,即悟道。
老子这是按着咱们的头喂饭吃呢!这就是大智慧之人的慈悲之处。
只可惜,现代好多人还在追着问:老子咋不把“道”讲得更清楚点呢?
还要咋讲?!
看反馈和数据就晓得,懂的人,并不多,或许是愿意懂的人太少。
追个爱情剧,刷几小时短剧场,多巴胺噌噌上升,多爽!
小时候老人们怕咱不消化,把饭嚼细了再喂给我们,不知不觉中也感染了这个恶习……
怪只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腐蚀了人的心,伤害了人的灵性,迷惑了人们的头脑,却难以吸收真正的营养。可怜见。
更多精彩见
老子眼中的得道者,究竟啥样?7种表现
老子的“敝而不成”,究竟该作何理解?
老子说五色、五音、五味时,究竟在说什么?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