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也没想到,睡一觉还能把自己送进医院……”老刘事后提起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前些日子,老刘和家人去郊外度假,白天散了很长时间的步,傍晚在农家院吃了顿热腾腾的家常饭。吃完后,他感觉有点累,就早早躺下休息。结果半夜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头痛惊醒,右侧脸和胳膊好像都不太听使唤。老刘强撑着从床上坐起来,试着甩了甩胳膊,却发现动作很迟缓,甚至说话都有点含糊。

“不会是睡姿不对压着胳膊了吧?”老刘原本以为,揉一揉也许就能恢复。可没过多久,他整个人都乏力得厉害,妻子赶紧打了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时,医生确诊他是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听到诊断,老刘一头雾水:中风也能在睡着的时候发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睡眠期间突发中风并非罕见。有些人在夜里出现暂时性麻木或短暂性失语,半夜醒来却因为困倦又继续睡,等到早上发现肢体不听使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晚发性”中风,就像在夜里潜伏的“幽灵”,让人防不胜防。
那么,睡觉时究竟有什么表现需要提高警惕?很多医生都会提到一个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睡着后打鼾声很大,鼾声时断时续,甚至会出现几秒钟或十几秒钟的“憋气”。短时间缺氧可能导致血管反复痉挛,诱发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而大脑血供一旦受限,便有可能引发中风。

老刘后续检查中,医生注意到他常年有严重的打鼾习惯,不少家人也说过他晚上睡觉“时不时就停一下气”。可老刘不以为意,觉得无非是睡觉姿势不好,或者是自己太胖。谁知道,这种“大声呼噜-忽然沉默-又大声呼噜”的循环对血管危害相当大,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时,更容易让血管在夜晚“崩溃”。
还有些人并不打鼾,但半夜却常常以心慌、胸闷的形式惊醒,有时还伴随肢体一过性麻木、嘴角流涎或失语。虽然这些症状也许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自行缓解,但它们往往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信号。如果反复出现却没有重视,未来发生中风的几率会直线上升。

也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白天没什么不适,晚上偶尔打呼噜,不至于那么严重。事实上,中风在我国发病率并不低,而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夜间呼吸暂停、血压失控、心律不齐等情况都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枕边人夜里有规律性“憋气”、呼噜声特别响亮又断断续续,或者半夜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发麻、口齿不清,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
当然,中风并不真的是“睡”出来的,但睡眠问题确实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年轻时,我们也许拼命熬夜、加班或应酬,觉得身体还能撑得住。可到了中年或老年,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作息紊乱等各种因素叠加,心脑血管便容易出现纰漏。人在夜里深度睡眠时,血管弹性较弱,一旦血流紊乱,就可能措手不及地引发意外。
老刘出院后,特别注重夜间睡眠的质量。妻子会提醒他及时复查,同时他也开始控制体重、晚饭少吃油腻食物。医生叮嘱他如果夜里再次出现呼吸骤停、心慌或胳膊不灵便,一定要立即检查血压、看看心率,必要时立刻到医院排查是否有脑供血问题。老刘开始觉得医生说得有点“夸张”,可想想那次半夜的头痛和无力,还是后怕,所以他说:“我宁愿多跑几趟医院,也别再来一次那种惊魂时刻。”

许多中风病例并非“突发”,更像是身体提早发出的求救信号在被忽视后,最终爆发。若你常年打鼾且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要警惕睡眠时是否存在呼吸暂停。如果频繁出现“晚上胸闷醒来”“早起头昏目眩”“半夜肢体麻木又自行缓解”等情况,也要认真对待,及时就诊。千万别把夜间出现的异常单纯归结为“自己累了”。
老刘现在常和邻居说:“睡觉也是门学问,别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中风的风险或许藏在每一个被忽略的夜晚里。给自己一个舒服、健康的睡眠环境,并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其实是对身体最大的尊重。等到某天半夜真出事了,再慌乱就医,后悔往往都来不及。
人生不怕波折,但很多波折明明可以提早规避。愿每个人都能有个安稳又健康的睡眠,不必在夜里惊醒时,面对一个措手不及的中风警报。把好睡眠这道关,才有底气迎接明天清晨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