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4-22 08:40:43

前言

清朝建立之后,为了防止汉人对清朝的统治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汉人官员的数量一直比较少。

但是随着清军入关之后汉化进程越来越不可逆,以及很多汉人官员的卓越才能让皇帝不忍心浪费,因此汉人官员的比例在朝廷中越来越大。

康熙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间,因为康熙皇帝登基时间早、在位时间长,因此这数十年间总是会有一些汉人官员脱颖而出的。

这其中有五位汉人臣子可以说是康熙时期的重臣,他们都为辅佐康熙以及稳定清朝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至今都对我国领土完整有着重要意义。

一、陈廷敬

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只适用于民间百姓家,没人有胆子让皇帝把老师当亲爹对待,但是能当皇帝的老师,这个人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康熙就有这样一位在他心中非常重要的老师,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帝师的陈廷敬。

陈廷敬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因为是个少年英才,因此相当受顺治帝的喜爱和器重,短短几几年间就升级到了翰林院侍讲,也就是为皇帝讲课的官员。

但是顺治帝年仅二十四岁就去世了,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之后,陈廷敬继续担任着翰林学士,为年幼的皇帝传道授业。

但是陈廷敬的仕途远不止于此,历史上其实有很多重臣都是出身于翰林院,陈廷敬也也不例外,康熙长大之后,陈廷敬受到了提拔,被调往户部任职。

户部是个非常容易捞油水的部门,很多贪污腐败就是滋生于监守自盗,但是陈廷敬在任职户部之后反而向康熙上书请求治理腐败,可见他为官之廉洁。

自此之后,陈廷敬因为刚正不阿的品格数次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受到了康熙的赏识,但是因为亲戚贪污,陈廷敬也受到了牵连。

好在康熙知道陈廷敬是个忠臣,因此没过多久就重新起用了他,并授予吏部尚书的重要官职,陈廷敬至此也成为了康熙朝廷中数一数二的重臣。

不仅如此,康熙后来决定编写《康熙字典》,而负责这件事的工作就交给了70多岁的陈廷敬,这对一个文臣来说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耀。

在他去世之后也得到了评价极高的“文贞”谥号,由此可见康熙对陈廷敬的尊敬成都和对他的才学的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了。

二、于成龙

陈廷敬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廉官吏,但是在康熙时期还有另一位官员的清廉名声更加响当当,他就是有着“于青天”美称的于成龙。

有人将于成龙和北宋的包拯进行对比,说于成龙是清朝的包拯,这其实一点都不为过,于成龙不仅为官清廉,审判断案也是个好手。

传说于成龙断案甚至公平英明到了连鬼魂都会来找于成龙帮忙申诉省钱的冤屈,虽然这很明显是民间编出来的,但是也能看出来于成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而于成龙断案公平的根源就是不收受贿赂,案件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绝不偏帮某一方,因此不管是平头百姓那个还是地方豪强都对他处理的案件非常信服。

于成龙不仅在坐堂断案上非常精通,对于镇压叛乱也相当在行,当时清朝建立了没多久,很多地方的人还不服满清政府的统治,于是发动了叛乱。

于成龙任职地方官员的时候数次镇压了民间叛乱,并因为重重功绩,在六十五岁高龄的时候被封为两江总督,一生正直的于成龙终于成为了封疆大吏。

在于成龙去世之后,他的同僚们来到于成龙家中吊唁,只见于家比家徒四壁也好不到哪去,当了这么多年官的于成龙一颗丹心奉献给了国家,一点油水都没捞。

而康熙对于成龙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将他称为“天下廉吏第一”,可见对他能力和品格的崇高赞赏。

三、靳辅

治水从上古时期就是个难题,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这件事,哪怕到了现代,防治洪水仍旧是一个大问题,清朝的时候就有一位治水名臣,他就是靳辅。

大家都知道黄河中泥沙含量非常高,因此就容易因为淤塞导致决堤,发生洪水淹没周围的田地和百姓生活区域。

再加上古时候农业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黄河两岸因为便于灌溉,集中了大量农田,因此黄河只要一决堤,那就是关乎千家万户生计的大事。

于是康熙就委任当时已经四十五岁的靳辅担任河道总督,全权负责治理黄河水患以及修缮河道等问题。

但是靳辅在此之前也只是个官职不算高的文臣,哪里有治水这么专业的经验?但是他不怕艰难,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亲力亲为,致力于学习治水。

在此期间,学习逐渐产生成效的靳辅向康熙上述提出了数条治水策略,甚至有着一日之内接连上疏八次的记录,可以说对自己这份工作相当上心。

在他的治理之下,防止黄河水患的工作起色十分明显,也得到了很大的成果,让黄河两岸的百姓们大大放心了下来。

而靳辅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也尽数奉献给了黄河这条母亲河,在去世之后被追谥为“文襄”,可见对他治水功劳的认可。

四、姚启圣和施琅

最后两位康熙时期的名臣不同于前面几位文臣,而是对维护清朝统治有着卓越功绩的武将,他们就是姚启圣和施琅。

这两位武将的功绩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后世”,时至今日,他们当年的功绩都是我们如今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证据之一。

没错,他们的这项功绩就是收复台湾,可能大家说到“收复台湾”,首先想起来的是明朝末年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为此还被赐姓,成了国姓爷。

但是郑成功只对明朝忠心,在明朝灭亡之后,郑成功的后人仍旧据守台湾抵抗清朝,这十分不利于国家完整,于是在康熙年间就筹划收复台湾。

接下了这项任务的就是曾经是郑成功部下的施琅,而推荐施琅的人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姚启圣。

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的时候,据守着台湾等岛屿的郑成功势力频繁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侵扰,导致沿海地区极为不太平。

姚启圣意识到了台湾必须收归大清统治,这样一来不仅能维护沿海的和平,还能够有利于镇压当时比较长局的海盗势力,顺便能进行通商。

于是姚启圣就将施琅推荐了上去,至于为什么是施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施琅曾经是郑成功手下的将领,和郑成功一起坚持抗清。

但是之后施琅和郑成功之间就降清一事产生了矛盾,两人交恶,施琅的兵权也被剥夺,从此之后和郑成功决裂,投降了清朝。

因此施琅不仅对郑家军和台湾的地理环境相当熟悉,更有着仇恨,也就相当于更有干劲,绝对是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

在经过康熙批准之后,施琅即刻带清朝海军攻向台湾,并最终将郑家军打得落花流水,于是他们见势不妙,只能屈服投降了清朝,台湾也被成功收复。

康熙对施琅这番收复台湾的功绩相当赞赏,对他评价道:“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

结语

虽然清朝时期因为民族问题,很多汉人大臣得不到重用,但是从这几位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康熙对于汉臣的态度还是比较缓和的。

对于有功绩的汉臣,即使生前来不及封赏,但是死后也会给他们荣誉,这既是对人才的珍惜,又能通过这种表态拉拢与汉族士人,也算是一举两得。

0 阅读:3
陌闻上下五千年

陌闻上下五千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