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语(普通话)是每个汉字一个音节,固定不变(极少数多音字),因此“外来的音节”要加入汉语几乎不可能,只能用已有的汉字来近似读音,这样一来,我们只是读了个符合汉语习惯的近似音节,仍然没有增加汉语音节,因此也就没有丰富汉语的音节。
汉语(普通话)大约有400个音节,即使加上声调,大约也就1300个不同的音节(比日语50音多不少,呵呵)。
相比较而言,英文的音节有10000个以上,甚至达到20000。其中很多音节是外来的,丰富了英语这门语言。
汉语普通话很难接受(无法接纳)除了1300多音节之外的音节,尽管我们的拼音能毫不犹豫的拼出来,比如:
bua,没有
ak,at,af,ad等等,都没有
bia,没有
biu,没有(但是口语却经常说)
büe,没有
buei,没有
biang,没有
bun,没有
cua,没有
cei,没有
cia,没有
cie,没有
dua,没有
duang,没有(网络常用语)
dei,没有(偶尔“得”发dei音)
den,没有
din,没有(多好的音节,竟没有)
diong,没有
fua,没有
fe,没有
fai,没有
fi,没有(方言里有,水念成fi)。
fong,没有(多好的音节,竟也没)
gi没有
gian没有
ging没有
太多啦……
举个简单例子:
英文中的show(表演)一词,已进入汉语,写成“秀”,比如“今晚的大秀”,“秀一秀才艺”,成为正式汉语。但是,并不是吸收了这个英词的音节(其音节发音类似“熟shou”),相反,人们采用了模拟音“秀xiu”。其实,既然有拼音,而拼音又是法定的汉字注音系统,为什么不直接写成show?反正拼音都能拼出来。

big show
又如,blah-blah(音:不拉不拉),形容人说了一大堆平庸无聊的话,现在网络上年轻人用的比较多。这个词就没有对应的汉语词,要引进的话不可能,因为汉语根本没有发blah音这样的汉字(个人建议直接写成拼音:bla-bla,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学生可以轻易发出这个音来)

表示blah的手势

blah-blah
总之,因为无法接受外来音节,汉语错失了丰富自己音节的机会。其实,引进的外来语音节,最终会成为我们语言的一部分,并且我们会利用此音节创造出新的词汇,说不定,若干时间后,你能说出一个bla噪(意思是“聒噪”)这样的词来[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