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史诗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同浩瀚星辰一般熠熠生辉,萧克将军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从漫天战火中一路战斗过来的杰出战将,萧克将军经历了从南昌起义到建立新中国的所有征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萧克将军作为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更是一直身处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中国人民抗击外侮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1955年的大授军衔时,萧克却颇为意外的仅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要知道,当年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师长和副师长中,除了萧克以外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而萧克竟然连大将都没有,这不禁令人感到惋惜与遗憾。
虽然萧克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并没有获得最高的认可,但是他的晚年在政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1980年,萧克担任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另一个层面上弥补了军衔上的遗憾。
而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在新中国的武警事业建设上颇有成就,被授予了少将警衔。
萧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南嘉禾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祖上三代都是清朝的贡生,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颇为重视。
萧克幼年时就早早进入了私塾学习,并很快就熟读了众多中国传统典籍。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儒家文化熏陶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萧克也顺应潮流进入了新式学堂学习,这令他的眼界也被提升至了另一个高度。
1925年冬,萧克在从嘉禾的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只身前往了广州求学,并在1926年初考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来该教练所被并入了黄埔军校,因此萧克在名义上也成为了黄埔出身的将领。
在从学校毕业之后,萧克跟随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1927年初加入了叶挺军中,就此开启了军事生涯。
在叶挺的麾下,萧克接触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逐渐将其作为了自己的终生信仰。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萧克跟随叶挺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并且在六月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萧克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任71团4连连长。
然而,由于我党早期的武装斗争经验与实力不足,起义军在广东潮汕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叶挺军长被迫流亡海外。萧克只好回乡重新组织发展基层支部,并在1928年初在嘉禾县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
1928年1月,萧克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率宜章农军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
同年4月,萧克率领农军向井冈山转移,正巧在资兴龙溪洞,遇上了毛主席来接朱德的部队。
毛主席在见到萧克后,风趣地说:“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
在朱德与毛主席井冈山会师之后,双方的军队被合编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萧克则在第29团担任了连长。
在井冈山的斗争当中,萧克很快就展现出了军事指挥才能。他在一次行军中见到了敌人部队正在休息,营长本打算等朱德到了之后再打,但是萧克判断敌人经过长途跋涉,正是疲劳的时候,于是他劝说营长主动出击,并一举将敌军击溃,还抓获了大量俘虏。
等到朱德率主力部队抵达后,他非常高兴地夸赞了萧克聪明果敢,是一名帅才。
之后,朱德通过审问萧克抓获的俘虏,获得了敌军的大量情报,并依靠此情报大败敌军,获得了井冈山会师之后的第一场大胜,萧克也在此战过后被朱德提拔为营长。
萧克在担任营长后,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指挥才能。他先是在新、老七溪岭鏖战中,以一个营的兵力,牢牢牵制住了敌人一个团,后又在四夺永新的战斗中,率一个营击溃了敌军一个团,给毛主席和朱老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30年春,红四军在进入赣南、闽西后,萧克担任了红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32年10月,萧克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1934年1月,萧克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领部队北上破袭南浔铁路,在国民党军46个整团兵力围追堵截中,率部4000余人,纵横驰骋,历时两个月,行程1250余公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灵活作战,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及许多保安团队,捣毁敌人无数碉堡和据点。
1934年7月,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在这次行军途中,萧克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巧妙地利用了草帽作为诱饵,实施了著名的“草帽计”。
当时正值酷暑盛夏,红军的战士们都戴着草帽抵挡烈日,但是这也令他们很容易被敌机发现。
萧克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当即命令部队将草帽扔到路边。尾随的国民党军由于没有草帽遮阳,正被太阳晒得不行,看到路边的草帽后,如获至宝,纷纷捡起草帽戴上。
结果当国民党军飞机到来时,飞行员误将戴草帽的国民党军当作红军进行轰炸,令其死伤惨重,红六军团从而成功摆脱了追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正式开启长征,而萧克则率领红六军团突破重重封锁,成功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
在会师之后,萧克和贺龙商议,打算利用湘西敌人战斗力不强,派系斗争不断的弱点,对湘西展开攻势,以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
10月28日,萧克和贺龙率部向湘西地区进军,并于11月7日顺利攻克永顺县城。
贺萧大军的攻势成功转移了国民党军一部分兵力,之后二人紧密合作,在湘西拿下了一场又一场胜利。至1935年1月,湘西攻势结束之时,贺萧大军击溃了敌15团,歼灭近5个团,控制了湘西绝大部分的地区,初步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
为了能扭转在湘西地区的败局,蒋介石于1935年9月派出了20万大军对湘鄂川黔苏区展开了“围剿”。
蒋介石此举骤然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中央红军最终于该年10月顺利抵达陕北。
在抵达陕北之后,鉴于萧克和贺龙牵制敌军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央遂对他们也下达了北上的命令。
1935年11月,萧克和贺龙一起率部离开湖南桑植,也开启了长征。
在长征路上,萧克指挥部队经历了多场战役。
在将军山战役中,萧克亲临前线指挥。在战斗中,他一声令下,红军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手榴弹雨点般撒向敌群,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
在萧克的坚定指挥下,红六军团最终坚守了整整8天,成功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为贺龙所部在毕节开展扩红、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土豪等各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萧克在将军山战役中展现了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他不仅在阵地战中指挥若定,而且在运动战中也表现出色。在敌军不断增兵的情况下,他指挥部队交替掩护、节节阻击,边打边向毕节方向撤退,成功完成了战略转移。
在乌蒙山千里回旋战中,萧克与贺龙一起指挥部队利用复杂地形与敌人进行机动作战。他们以乌蒙山作为屏障展开积极行动,采取虚实结合、声东击西的战术甩掉敌人追兵,向滇东转移。在之后的哲庄坝伏击战中,萧克指挥部队毙伤敌营连以下官兵120余人,俘敌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8挺,长短枪数百支,辎重弹药300余担,取得了乌蒙山回旋战中的重大胜利。
在这场战役当中,萧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临变不惊,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巧妙地利用各军阀间的间隙与敌人周旋,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在萧克和贺龙的指挥下,红军最终化被动为主动,打破了敌人“围歼”的计划。
之后,萧克又参与指挥了宣咸城外反击战、普渡河遭遇战及六甲阻击战,并最终与贺龙一起率部跟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长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萧克被任命为120师副师长,贺龙为师长,二人一起率领部队向晋西北抗日前线进发。
不久后,忻口战役打响,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战役。
在此期间,萧克协助贺龙指挥120师在敌人侧翼和后方频频出击,他们破坏了大同至崞县公路上的桥梁、险隘、电线,袭击日军辎重车,阻挠、延缓敌人的增援,逼使敌人疲于奔命,令其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和弹药的补给,直接配合了国民党友军的作战。
之后,萧克组织指挥了收复河曲、保德、偏关等7座县城的战役。
在1940年1月,萧克作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部队成功反击了敌人的“十路围攻”。
这场战斗中,萧克指挥的部队经过14天的激战,歼灭了日伪军800余人,并击落了一架飞机,有效地粉碎了敌人的围攻。
通过这次战斗,萧克不仅成功击退了敌人,还进一步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在此后粉碎敌人“扫荡”的战斗中,萧克的部队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为开辟平北根据地和冀东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不久后,萧克率部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了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根据中央办“大军校”的指示,与叶剑英、朱良才一起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并组成了学校的领导核心。
在萧克的领导下,华北军政大学将毛主席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作为教育方针,培养政治上坚定、能掌握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正规建军和正规作战的军政干部。
由于当时物资较为匮乏,学校严重缺乏教材,萧克更是亲自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学校自编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为统一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萧克还参与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倡导教学民主和学以致用,实行了“官教兵、兵教官、官教官、兵教兵”的教育方法。
面对师资缺口,萧克参与了“搬师请贤”的决策,即从敌人阵营中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有真才实学者来校任教。这一决策有效地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并提高了教学质量。
1949年5月,萧克被调任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作战。
在南下过程中,萧克积极联络民主人士,组织策划了河南张轸起义和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武汉的顺利解放和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之后,萧克参与指挥了第四野战军千里追歼,席卷中南、西南,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
在建国后,中央又一次把创建军事学院的重担放到萧克的肩上。
1950年6月,萧克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他亲自选定军事学院校址,挑选优秀军事指挥员担任教员,并提出了“三级制”院校培训体制。他参与筹划创办了125所涵盖诸军兵种的各类军事院校,为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萧克根据“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军队建设纲领,结合我军光荣传统,组织编写下发了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有力促进了军队正规化建设。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萧克根据装备和兵种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掌握新的技术,学会联合作战”的训练方针,并领导制定了以战斗训练为主的正规训练计划。
在军事教学基础教材编写工作方面,萧克也非常重视,他曾亲自主持编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全军第一部《战略学教程》,以及大量的协同作战战术教材、军兵种教材、政治教材、科技教材和全军通用的战术教材。
在步入新时代之后,萧克积极推动与外军的交流,多次率领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学习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增进了相互了解,扩大了我军的国际影响。
在军事教学方面,他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军事教育体系,多次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上报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建议,提出四年制初级指挥院校设置方案,为新时期我军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萧克还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带头抓好科技知识学习,最早在协同战役战术教学中采用了计算机作战模拟教学训练。
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萧克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萧克将军在晚年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对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亲自筹建了家乡的小街田希望小学,并在湖南郴州设立了“萧克教育奖”。
萧克将军还积极参与党史、军史的编纂工作,参与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大百科全书》,并领导创办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百卷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的个人著作包括《浴血罗霄》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萧克将军坚持原则,反对浮夸,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生活中保持了俭朴的作风,对亲属要求严格,不允许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这种品德和家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克对儿子萧星华的教育更是尤为重视,他要求萧星华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并且要自力更生。萧克曾对萧星华说:“孩子,你到了上学年龄了,可现在的条件不允许。长大后要有本事才能接好革命的班,全要靠你自己努力啊!”
在当时战争的环境下,他为了让萧星华接受教育,曾熬夜写下3000个常用字,让萧星华学习,希望他能早日识字读书。
萧星华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他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萧星华毕业后,萧克教育萧星华要独立,不依赖家庭背景。
他告诉萧星华:“在外面要好好工作。你小时候跟着家里吃饭,这就是对你很大的照顾了。我不会为你们的工作帮忙,全要靠你自己努力。” 萧星华一直遵循这一教导,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武警部队中逐步晋升,曾任武警总医院政治委员、武警技术学院副政治委员,并在1996年7月晋升为少将警衔。
萧星华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军职上,还体现在他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上,这令萧克将军非常欣慰。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萧克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将军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和作家,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萧克将军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屡次领导部队成功突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将军曾任军训部长、训练总监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致力于军队的教育训练和现代化建设。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萧克将军还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萧克将军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创作,后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他也是唯一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开国将军。
晚年的萧克将军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他主编了多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著作,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并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
萧克将军以其谦虚、严谨的个人品德著称。他坚持原则,反对浮夸,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生活中保持了俭朴的作风,对亲属要求严格,不允许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
综上所述,萧克将军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文化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