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 大寒十二月中
【唐・元稹】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译文:腊月的美酒自斟自饮,金炉中的兽炭烧得正旺,温暖宜人。
在大寒时节,最适合靠近火炉取暖,没有重要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出门。
冬天与春天交替之际,岁月的轮回仿佛就在眼前,星辰的运转和月亮的盈缺都历历在目。
明天将迎来新的律令,梅花和柳树都在等待着阳春的到来。
赏析: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也就是每年腊月的最后时段。诗人在描绘寒冷的冬季气象时,传达出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界变化的感知。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这句话展现了冬日家中温暖的景象,“腊酒自盈樽”中,“腊酒”不仅指冬季常有的美酒,也象征着岁末的节庆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冬季温暖的享受。自斟自饮,既表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也有对岁末时光的珍惜。接着,诗人提到“金炉兽炭温”,兽炭是一种温暖而长效的燃料,烘托出家庭中炉火的温暖。金炉和兽炭结合,构成了寒冷冬日里温暖的核心,突出了大寒时节的寒冷与炉火的温暖相对比的意境。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这句诗表达了在大寒时节应尽量待在室内,靠近火炉取暖。诗人建议“不出门”,体现了大寒时节生活的谨慎与温馨,同时也反映出在寒冷天气中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照。诗句含蓄地劝告人们,冬季天气严寒,若无重要之事,最好待在温暖的室内,避免受寒。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这一句让人感受到冬春交替时节的细腻变换,诗人在这里用“星周月讵存”表达了寒冬中自然界的变换与时光的流逝。诗人用星辰和月亮的运转来象征岁月的轮回,“讵存”用反问的修辞增强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这里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又隐含着对时间无常的感慨。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这句诗点明了大寒过后春天的到来。“明朝换新律”象征着新的春天即将来临,尤其是农事和天文节令的变化,预示着自然的复苏。“梅柳待阳春”则用梅花和柳树象征春天的到来,梅花的傲立在寒冬中,是春天的先兆,象征着坚韧与新生;柳树则代表着春天的柔软和生机。两者的并列,表现了春天的希望与复苏,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临近。
整首诗通过对“大寒”节气的描写,展现了冬季的冷冽和春天的希望。诗人通过对腊酒、金炉、梅花、柳树等元素的细腻勾画,既表达了寒冬的宁静与温暖,也通过自然的变化揭示了时光的流转。大寒的严寒与春天的暖阳交替,犹如生命的无常与更新,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韵律。
从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感知,到对生活的哲理性总结,诗中隐含着对生命、岁月和季节轮回的深刻反思。诗人看似在描写季节的更替,实则也在阐述人生的变迁与时光的无情:寒冬过后,春天终会到来。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元稹在唐德宗贞元九年(813年)考中进士,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宰相等职。他在任期间,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但因触犯权贵,多次被贬。
元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元稹的代表作有《元氏长庆集》《莺莺传》等,其中《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