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将至,俗语说“处暑不下雨,遍地起新坟”,有道理吗?

青丝评文化 2023-02-22 18:17:16

随着气温持续酷热,人们期盼秋凉到来的心情也更为迫切。再过几天便是夏季三“暑”的末暑节气——处暑,这是否意味着凉意将就此到来呢?顾名思义,“处”即“止息”、“停留”之意,处暑则预示着炎热即将离开,也预示着让人谈“伏”色变的三伏天进入了尾声。作为古人总结出的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节气,对古代农耕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而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俗语,不过近来有网友据此杜撰,题中俗语便是其中之一,那么这句话源起何处,有道理吗?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处暑前后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物候即一候鹰乃祭鸟,说的是处暑开始的头五天大量的鸟类会被老鹰捕猎,并且不是马上吃掉,而是先陈列如祭,古人还将这种情形视为“义举”,故而非常讲究地称之为“祭鸟”。又五天便是第二候“天地始肃”,“肃”即肃杀,言天地间肃杀之气明显,万物凋零的现象愈发明显。古人还因此发明了“秋决”的刑法,认为在秋天处决犯人是顺应自然规律。《吕氏春秋》中也有“天地始肃不可以赢”的说法。看来,秋季忌骄盈倡收敛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普遍认同的。末五日则是第三候“禾乃登”,古人将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统称为“禾”,“登”与“五谷丰登”的“登”同为“成熟”的意思,寓意秋收即将开始。不难看出,处暑的农事与秋收密切相关,那秋收之前的雨水无疑有着临门一脚的促进作用。

同时,古人还认为节气期间的物候现象反常则多有警示,如《月令采奇》中就有“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禾不登谷,暖气为灾”的说法。在《开元占经》中也有“处暑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的记载,足见处暑时节气候反常在古人心中普遍不吉,那么这个“常”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气候现象也多有不同,华南地区的雨量分布也将从处暑前的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整个华南地区除了西部以外,雨日不多但日照依旧充足,这对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极为有利,在这期间自然是不希望有雨的,俗语说“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不过对于农作物等中稻为主的南方大部分地区而言则又是另一景象,“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的俗谚。对于他们而言,林果和谷类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处暑后夜寒昼暖的温差使得农作物吸收的养分在夜间储存,成熟因此加快,此时正是抢抓农时,进行施肥、除草的最后时机。

不难看出,这些俗语大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题中俗语则更显得夸大其词,处暑当天是否有雨虽然对谷类作物有着增收的作用,但绝不至于一天无雨便“添新坟”,其用意不言而喻。不过也从侧面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东西文化交锋之际,这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0 阅读:30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