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秦末那段历史的探讨中,有人提出范增劝项梁拥立楚怀王熊心一事属于重大失误,并以张良劝刘邦放弃分封六国诸侯为例,来反驳范增建议的合理性。他们觉得,既然灭秦乃天下大势所趋,项梁、项羽叔侄直接领头去做就好,何必再立个楚怀王,给自己增添束缚呢?
然而,若将其置于当时的天下大势背景下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公元前 204 年,项羽将汉王紧急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为此与郦食其商讨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郦食其提议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期望借此让六国的君臣百姓感激刘邦,进而纷纷归顺服从,以此来壮大汉军的力量。
但这一建议很快就被张良否定了。当时的局势是楚国在天下已然处于无敌的状态,刘邦倘若真的分封六国诸侯,那无异于从自身的势力范围里割让出一大块 “肥肉”。新成立的这些六国,根基必然不稳,兵力也会分散,只会给项羽提供各个击破的机会,最终起到的是 “减” 的负面效果,反而会让自身的处境愈发艰难。
反观秦末之时,项梁自身的实力颇为有限,在那样的情况下,拥立楚王以及韩王等更多诸侯,却有着别样的作用。这些被拥立的诸侯能够在项梁势力范围之外去开拓、争取更多可供调配的资源和势力,相当于是 “无中生有”,起到了 “加” 的积极效果,有助于汇聚更多力量共同对抗秦朝。
通过这样的对比,不难看出,二者所出计策不同,根源在于所处的形势不一样,实则并没有谁高谁低的差别。范增拥立楚怀王这一计策,恰恰是与当时的形势需求相契合的,是一种站在全局高度、高瞻远瞩的绝妙之计,对当时反秦大业的推进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不应被简单地视作失误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