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荣五代”——走进古城正定国宝单位梁氏宗祠

在河之北 2025-01-24 17:46:09

“祠堂”旧时又称“祠庙”、“宗祠”或“家庙”。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按《礼记》制,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南宋时期,朱熹《家礼》设立祠堂规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从此家庙称为祠堂。明朝开始允许寻常百姓家建“家庙”,清朝时期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华渊源流长印痕深远的民俗文化之一,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涵着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如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诠释着一个家族的荏苒光阴,也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百代千秋,于这里可见家族渊源;一脉烟火,从此处可知谱序流传。”这正是祠堂文化所展现的。

在古城正定燕赵南大街东侧有梁氏宗祠(梁家祠堂),又称梁梦龙祠堂,是正定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梁氏家族当年在真定(正定)城内声誉无疑是响当当的,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

梁氏宗祠虽没能像成都武侯祠、淮安韩侯祀祠、湖南汨罗屈原祠那样名扬天下,但也是古城正定的一处历史遗迹,一处瑰宝,正定十处国宝单位之一。

梁阁老振兴梁氏家族

据《梁氏族谱》载,梁氏一脉自明洪武初年,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正定北柴村,遭洪灾后迁居北圣板村。历二三四五六代,至第七代梁梦龙开始显贵。

梁梦龙(1527——1602年),字乾吉,号鸣泉,真定(今河北正定北圣板村)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这可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响当当的大人物。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名门望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迁徙至真定。明嘉靖三十二年中(1553年)进士任顺天府丞、河南副使。因治理黄河决口有功,隆庆时巡抚山东,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明神宗初为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坚持抗击后金,战功卓越,受到了万历皇帝加官进爵等一系列的奖励,加兵部尚书,明史有传。梁梦龙为官27年,官越做越大,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这些要职都干过,人称“梁阁老”。在多个任职上都做出了一定成就。

梁氏家族由他开始显赫起来。他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同列“九卿”,人称“ 一门三进士” 可以说是“ 一堂荣五代”。梁梦龙“素具精练之才”,“为国家积灰徙薪,长虑在百年以前”,这位梁梦龙颇有东北人彪悍性格。他性格直爽,为官清正,慷慨言事。初任兵科给事中,这本是一个职位不高的监察官。但他并不畏权势,弹劾了当时的吏部尚书宰李默,李被下放到陕西军储。他又弹劾了原延绥巡抚王轮、督粮郎中陈灿,王、陈二人被降任。渎职的吴山和吴鹏,也在梁梦龙弹劾下被罢职。满朝文武无不佩服梁梦龙的虎胆雄威、刚正不阿。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梁梦龙升任山东巡抚。同年秋,宿迁境内黄河决口,淹没了八百艘运粮船。经朝中商议决定要通行海运,任命梁梦龙负责。梁梦龙进言说:“根据实情,应该以河运为主,以海运为后备,万一河运不同时,海运可以补充,而且运河也要全力疏通,以有备无患。而且海防更为重要,沿海地区设防年久失修,不加以修缮的话,恐怕有后顾之忧。现在行驶海运顺便整治海防,对海运和军队海防都有好处。”

梁梦龙功绩最为卓著时期是在蓟门任上,流传至今的是筑台修城。在梁梦龙的力主下,蓟镇共修成边墙5363丈,敌台101座,建潮河川大桥一座;昌平修边墙4641丈,敌台10座,为维护明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所修筑的边墙、敌台有的至今仍存于天地间。记载梁梦龙有关事宜的碑刻也留有实物为证流传于世。

由于在蓟门任职上贡献突出,梁梦龙得到很高荣誉,“在镇逾年,就任加兵部尚书,边墙功竣,加太子少保。三年考满,再荫子至锦衣卫百户世袭,赐白金文绮,间以飞鱼坐蟒。锡予便蕃,使命络绎,近代边臣未有也。”

梁梦龙曾上书朝廷说:“辅助朝廷的臣子是否贤能,关系到国家治理秩序的兴乱。请求朝廷不拘形式,推举有名望的臣子,以此来体现朝廷治理有方。”

万历十年(1582年),大宰相张居正去世。神宗皇帝忌恨张活着时权势熏天,让他这个当皇上的受憋屈,于是下令抄了他的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梁梦龙是张居正的门生,自然受到殃及。不久,他被人弹劾罢官。被罢官的梁梦龙回归正定,不问政治。当时其父尚健在,梁梦龙在孝敬父亲之暇,开始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隐居十九年后,万历三十年(1602年)离世,享年75岁。

梁家“一堂荣五代”

梁梦龙生有四子:长子梁忠,封武略将军;次子梁思,官居户部清吏司郎中;三子梁慈,授镇国将军;四子梁志,封中书舍人。

梁梦龙这四个儿子中,唯四子梁志“无志”。他性格疏放淡泊,大度从容,颇有道骨仙风之态,深得世人赞叹。

梁志,字尚甫,号澹明,别号滹水,太学生封中书舍人。善画竹石,精通篆刻,性情雅逸善谈。他目睹了父亲宦海生涯中风险莫测,于是主动辞官归隐。在正定城里没住几年,索性躲到老爷子梁梦龙曾居住的雕桥村,满心愉悦地在这处别墅里雕梁画栋,欣赏书画,品茶闻香,每有友人来访谈古说今,品文论艺,更喜孙绕至膝前享天伦之乐,小日子过的平稳、安逸、滋润。

梁志特别喜欢长孙梁清远,经常让他侍奉在身边,出门让其帮他拿拐杖随从。梁清远的父亲当朝为官,梁志因此父以子贵,皇帝赐给他一件七品鸂鶒袍,他回到正定城后就放在箱子里再不上身,依然是布衣芒鞋,待人接物毫不张扬。梁志一生都是保持着这样生性旷达高逸逍遥的品性。梁志晚年喜好佛法,每天研修,遍览佛经,甚得其中三昧。为此,在他临终时对守在身边的长孙说:“修身养命的事不可疏忽,应该早日重视。”

当时名士高邑赵南星和无锡高攀龙欣赏梁志的疏放淡泊,两人分别为其“点赞”。赞其高逸之志。赵南星诗“美人抱孤清”;高攀龙赠“何必酒人能好客,从来名士不宜官”。

清顺治甲申(1644)年,梁志驾鹤西游,享年77岁。

梁梦龙孙辈出了“一门三进士”。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官位显赫,同列“九卿”,时称“三梁”。梁家一门有九位入正定历史名人名录。

梁清远,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次年任稽勋司主事,后升文选司员外郎、考工司郎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顺治十一年,任大理寺卿、兵部督补右侍郎。顺治十三年,任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局,同年改吏部左侍郎。

梁清宽,清顺治三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

梁清标,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著名文学家、鉴赏家、收藏家、诗人。

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盛极一时。据清光绪《正定县志•坊表记》载,仅为梁氏家族所立的牌坊就有10座之多,其中大多都与梁梦龙有关:恩荣坊和恩褒三世坊为梁钊、梁泽、梁相而立;三世一品坊为梁钊、梁泽、梁相、梁梦龙而立;青宫太保坊、大司马坊、少司马坊、总督四镇坊、翰林坊、癸丑进士坊和登科坊为梁梦龙而立。

梁氏家族在正定城内建有府第、园圃、宗祠和牌坊,在正定雕桥村有别墅,在北圣板村有祖坟墓地,也曾有梁清标所说的“手种垂杨一万株”。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古迹大多不存,只能在故纸堆中看到其曾经的荣耀。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青宫太保坊的部分建筑和构件。

梁氏宗祠始建年代探寻

梁氏宗祠始建于哪一年?据《梁氏族谱》和《明史•梁梦龙传》相关记载,该祠堂的修建应与梁梦龙及其父宫保公梁相有关。

《梁氏族谱•梁梦龙传》载:“……(梁梦龙)孝弟闻天下。宦辙所至,有佳山水,辄迎养宫保公,顾而乐之。公乃喜居恒……所获奉金悉以公诸兄弟。宫保公爱少子梦阳尤至,辄以已所受荫与之。自筮仕以至归田,未尝一治第舍,所居皆宫保公所遗。晚始构一小圃,中堂三楹,缘曰锦驰,为客设者。左右室各三楹,列书千余卷。堂之前两旁隙地各半亩,施以栏,杂植花竹,日夕游息其中。”

又据《明史•梁梦龙传》载:“梁梦龙(1527~1602年),嘉靖进士,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神宗初,招为兵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因功升兵部尚书,再晋太子太保。因梁梦龙系明神宗初掌握实权的阁揆张居正的门生弟子,备受重用,故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殁后,梁被劾,遂归故里,居正定城。梁梦龙回到故乡,其父尚健在,他在孝敬父亲之暇,便埋头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不问政治。后在城西雕桥村修建别墅。”

根据以上所记和梁梦龙的生平,梁氏宗祠应建于万历十年(1582年)梁梦龙被弹劾回到正定安居之后所建,明万历晚年。

宗祠始建于明代,数百年风雨洗涤已经导致其破损严重。走进重新修葺的梁氏宗祠,大门上端悬“梁氏宗祠”匾额,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结构简洁明快得单檐五脊硬山顶建筑。坐东面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每间都有门,正中是红漆木扇门,其他四门是木窗格门。正脊为花脊,中间及两侧浮雕变形龙凤纹饰,两端施吻,垂脊前端设脊兽。地面以青砖铺墁。正门前挂有一副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祠堂内正中挂有两副画像,一位是明代名相梁梦龙,一位是其曾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四周墙上挂有梁氏家谱及碑文拓片,讲述着梁氏家族的渊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梁氏宗祠院内现存为梁梦龙而立的“青宫太保坊”石质残构件,“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梁公神道”碑一通。

据有关资料,梁氏祠堂内原供有梁氏先人的牌位60余方,上世纪50年代初遭人为破坏,祠堂被挪作它用。1997年至1998年9月祠堂大修,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梁氏宗祠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泠然堂

明神宗时期,厌倦官场烟云的梁志辞官回到真定城内,他修建了一座小型园林式庭院,建有泠然堂,种花养鱼,悠然自得,惬意人生。

据梁清远《泠然堂事略》载:泠然堂是其祖父梁志在明神宗时期辞官回到真定城内退居时修建的。他这样描述泠然堂:“有堂五楹,颜之曰‘贵适’;旁有小斋,颜之曰‘清福堂’;右有小池,池后建高阁,曰‘挹霞’。阁左有竹石山房,有茶寮,堂之两旁皆石。公有襄阳之癖,凡西山佳石,生平搜剔殆尽,而堂前五石更磊落有古致。阁前一石巨而且秀,直如翠芙蓉。又古木深郁,花木畅茂,虽在阛闠,无殊深山。”从此文中可见,梁家的这个庭院不但阔大,而且建筑格局精美,俨然一座清雅幽静的小型园林。

挹霞阁上楼阁高耸,晨夕在其上伸手便可掬云霞于怀。泠然堂两旁皆有假山石景环列。梁志酷爱造型奇异之石,为此常外出搜罗,每有发现便不惜工钱运回家来,在园中叠石为山,假以景致。挹霞阁前立有一石,巨大而造型秀美,远观挺直如翠芙蓉一般。园中古木边植,郁郁苍苍,花木琳琅畅茂,虽然是在城内市井中的庭院,但给人以深山苍郁幽深之感。

贵适堂中展列古籍、书画,梁志煮茶炉香,揣摩欣赏。梁志不善饮酒却喜欢和爱喝酒的朋友交往,他棋艺高超号称无敌但不挟艺恃强,而是兴致所致,见好就收。喜欢书法,练笔不辍,他的枯木竹石丹青水墨自成一家。真定郡县的官绅常来贵适堂走访。

明代散曲作家、政治家、东林党首领之一的忠毅公赵南星来到真定,曾经到梁府做客,他兴致盎然地登上泠然堂中的挹霞阁,留有《题尚甫挹霞阁》诗:

美人抱孤清,尘世何喧卑。

菌阁起天际,白云生帘帷。

崱屴见恒岳,滹沱呀周池。

一区称九州,历历可俯窥。

“菌阁起天际,白云生帘帷”。挹霞阁与天际线相齐,天上的白云是它的帷帘。我们从这两句诗中可感受到挹霞阁的气势,毫无疑问这也是当时在真定城中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了。

静静地伫立在这个老院子里,让那穿越百代的风从自己的肩上拂过,让时光大河在手中流淌……闭上眼睛,暖洋洋的阳光让你的眼眶炫亮,恍惚之间仿佛走进三百多年前的岁月中。

院落中的老者笑眯眯地坐在藤椅上,一手捋着泛白的胡须,一手摇着蒲扇,笑问客从何处来……

0 阅读:0
在河之北

在河之北

作家,旅行达人,出版《大清的角落》《风情百样苏东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