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3月31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扬言,美政府将对参与制定或执行“限制外国人进入藏区”政策的中方官员实施签证限制。
要知道鲁比奥刚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时候,还曾向中方表示沟通的意愿,希望通过坦诚交流来解决中美分歧。

但他上任后的实际行动却与之前的表态大相径庭,干涉中国内政、单边主义施压、虚假指控等等,鲁比奥的对华政策处处体现除了强硬姿态。
如今仍未被我国解除制裁的鲁比奥,竟公开喊话中国,希望中方能够发放通行证。

京报网 4月1日 关于“中方发声:反对外国官员以入藏履职为名,行干扰破坏之实”的报道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面对鲁比奥的公开喊话,中方又将作出何种回应呢?
中方发声
鲁比奥与中国的“制裁纠葛”由来已久,2020年7月13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对鲁比奥实施对等制裁,原因是他在“涉疆问题”上的恶劣行径。

据《反外国制裁法》,中方对其采取了包括限制入境、冻结在华资产、禁止中国境内组织与其交易等措施。
该制裁名单至今未更新,这意味着鲁比奥若想踏足中国领土,必须先突破中方的“制裁防火墙”。

然而,这位被制裁者却在2025年1月21日宣誓就任国务卿后,迅速对中国发起新一轮攻势。
他上任第二天就与菲律宾外长通话,强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坚定承诺”,随后又在3月21日宣称“美国不能允许中国在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崛起”。

这种“一边喊打一边求合作”的矛盾姿态,在3月31日达到顶点,鲁比奥在宣布对华制裁的同时,公开喊话希望中方发放“通行证”。
“通行证”背后的博弈
鲁比奥口中的“通行证”,本质是外交博弈的缩影,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定,国家有权根据对等原则管理外国人入境事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4月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西藏从未限制外国人进入,但依法对入藏人员实施管理和保护措施,这种行为“完全必要”。

这种管理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基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保护需求,但美方显然不愿接受这一解释。

鲁比奥援引所谓的《对等进入西藏法》,是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涉藏法案,要求中方允许美官员、记者等自由进入西藏,否则将实施报复性签证限制。

这种“以国内法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被中方斥为“粗暴践踏国际法”,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自己在签证问题上却奉行双重标准。

2024年,美国国务院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向多名中国学者发放赴美签证,理由是“可能威胁美国技术优势”。
中方的反制逻辑
面对鲁比奥的制裁威胁,中方的回应堪称“教科书式反制”,据《反外国制裁法》,外交部驻港公署在4月1日宣布,将对美方错误行径“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制”。

这种反制并非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针对美方制裁清单中的6名中方官员,精准打击其在香港事务上的干涉行为。

具体而言,中方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美方涉事官员实施签证限制、冻结其在华资产、禁止中国企业与其交易等。

这些措施不仅符合国际法,还能通过“阻断外国法律不当域外适用”的机制,防止美方制裁对中国企业造成连带伤害。

更关键的是,中方反制始终保持“有理、有利、有节”,在4月1 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郭嘉昆明确表示“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对美方错误行径予以坚决对等反制”。
这种反制不仅针对鲁比奥,更是对美国“以台制华”、“以港制华”等策略的系统性回应。

对鲁比奥而言,若想打破“制裁—反制”的恶性循环,必须正视中国的核心关切。
鲁比奥若真想获得“通行证”,或许应该先放下制裁大棒,回到对话轨道,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主义的“零和博弈”都注定没有赢家。

鲁比奥的“通行证”喊话看似荒诞,实则是美国对华政策“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撕裂的缩影。
中方的反制措施,既是对霸权主义的有力回击,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必然选择。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京报网 2025年04月01日 关于“中方发声:反对外国官员以入藏履职为名,行干扰破坏之实”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03月27日 关于“鲁比奥诬称中国投资是‘掠夺性行为’,外交部驳斥”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环球网 2025年04月02日 关于“美国制裁6名中国官员,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制”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环球网 2025年01月22日 关于“中方将‘卢比奥’中文译名更改为‘鲁比奥’,是否意味着他不再被中方制裁?外交部回应”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