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上窗帘
前几天作者提到一架达美客机航餐变质许多乘客吃坏肚子,从北美大西洋沿岸折腾两个多小时备降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事情。上周四又有一架新西兰航空的客机,因发动机防冰问题在珊瑚海上空掉头,花三个小时返回了奥克兰基地。于是这引发一个问题:它们为什么不就近落地呢?
图:没有就近落地
从地理位置和机场分布等情况观察,达美航班当时最近的大机场是哈利法戈斯,比回纽约的路程近一半;而新西兰航空的这架787-9发现故障时,距离最近的大机场是布里斯班,一个多小时就能降落。可它还是冒着一定风险,“千里迢迢”地回到了基地。
航班偶尔会因为各种紧急情况返航或备降,但除特别紧急的情况例如发动机着火或乘客垂危之外,多数都会挑拣一番。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里面的门道也不少。
首先,每一条航线都是有备降机场规划的。航空公司在设计航线的时候,就会考虑这种机型如果中途发生状况,能在哪个机场降落。如果是国际航班,请别国承担备降任务,据说还要事先打招呼,不然可能不被接收。同时飞机也有单发续航能力的要求,要能够从任一点安全飞行到备降场。这样配合起来,安全才有保证。
图:国航777-300ER曾备降在俄罗斯 网络图片
但是如果情况不那么紧急,比如上述的“乘客拉稀”或“一台发动机防冰疑似故障”,则到底备降在何处,需要由机组与公司商议确定。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出发,通常还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维修成本
遇到机械故障时,航空公司基本上都要考虑维修成本。在国外或外站维修成本肯定很高,如果备件无法从当时拆借或购买,自己还要派一架飞机运过去。维修飞机需要合格的人员、工具和仪器,缺哪一种都可能造成停场,损失很大。所以如果有可能,回基地维修最好。
二、当地处理能力
大型飞机上乘客很多,有的可以载600多人。如果备降在很小的机场,则餐饮住宿都面临很大压力。国外偶有大飞机备降在小机场的新闻,乘客没地方睡觉,只能每人搞张折叠床。上述“拉稀”事件在纽约肯尼迪备降,机场准备了20多辆救护车,确实比降落在人丁稀少的哈利法戈斯更容易处理一些。
图:NZ回奥克兰应该是便于维修 网络图片
三、协调能力资源
航空公司其实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能力强悍,它在许多机场都养不起自己人,都得向当地机场租赁人力,曰“外包”。有些甚至连“外包”也不是,只是“按次合作”,每服务一次航班,就计算一次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航班备降,对方未必尽心尽力。
所以协调能力也是重要的备降考量因素。当地如果没有自己人,就难以保障服务水平。以前欧洲航司的北京航班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往往选择上海而不是天津或济南备降,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