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天使宝宝”,但是现实总是相反的,“乖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好像自己家的孩子都有一种魔力,能够很轻易让父母“歇斯底里”。
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孩子以后又后悔好像也成了父母的一种常态。如何改变这种死循环?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你的沟通方式,这5句话,每天对自己说一遍,一个月后你会发现你和孩子都不一样了。
1.“他不是故意惹我生气,他只是遇到困难了”根据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7 岁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情绪管理能力相当于成人的 30%。所以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容易用外在的情绪发泄出来,比如他在玩积木的时候,不小心倒了,就开始生气哭闹。这时候如果你也用情绪脑去解决问题,那么你肯定会说“你自己搭不好,还哭,这能怪谁?”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会哭闹的更厉害,因为他感受到的是委屈。
这种情况就如同我们做一项项目,前期都做得不错,却因为一个小错误被领导一顿骂,这时候你的感受是不是和孩子一样。所以当孩子有了莫名其妙的情绪时我们告诉自己“他不是故意惹我生气,他只是遇到了困难”。当我们放下“情绪脑”,用“理智脑”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那么不可理喻,用帮助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你们之间的沟通也就顺畅了。

2025 年《自然・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显示,父母吼叫时产生的分贝会对孩子的海马体造成可测量的损伤。当我们的杏仁核被触发进入战斗模式时,孩子的大脑同样会启动 "冻结 - 逃跑 - 战斗" 反应,此时双方的认知资源都被应激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占据,双方都不理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只会彼此伤害,根本没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保持冷静才能解决问题。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的工作就是成长本身",每个 "问题" 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独特表达方式,孩子的每一次 "犯错" 都在重塑大脑神经网络。
我爱我的孩子,允许他和我不一样,当我们把孩子的问题视为独立灵魂的成长印记,那些让我们头疼的 "不配合" 瞬间,就会转化为珍贵的教育契机。比如孩子坚持要把袜子套在手上玩耍,这看似 "捣乱" 的行为,实则是触觉敏感期的正常表现,也是培养创造力的绝佳时机。
这种将问题转化为成长的礼物,不仅是送给孩子的成长厚礼,更是父母自我修行的心灵指南。

为人父母是一项一旦开始就不能辞职的“工作”,养育孩子本身就是长期的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有时候我们做错了或者是孩子做错了,没必要为此就感到难过或者愤怒。
老子 "大器晚成" 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鲜活,敦煌藏经洞的抄经生需要经过十万次临摹才能写出精妙的经卷,教育同样需要 "十年磨一剑" 的耐心。养育孩子需要耐心,我们用“成长性型的思维”去引导和养育孩子,相信孩子就会一直保持成长的步伐,即使慢一点也没事。

前几天看到一位学者说,当代教育最需要被看到的是妈妈而不是孩子,对于这句话太有感无流。当代父母都会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是还有很多批评和指责的声音出现。好像不管妈妈做得再好,总有人跳出来指责你的不是。这种声音导致妈妈内耗,内耗久了能量就消失了,一个没有能量的父母如何养育出一个活力满满的孩子。
所以当你感觉育儿很累很迷茫的时候,那就放过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足够好了,而且正在变得更好”,要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养育本就是缓慢而优雅的能量传递。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先要爱自己,肯定自己,才有能量去爱孩子,养育孩子。
育儿视为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这5句话不是魔法,但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能量和阳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