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希望效仿先帝进行盛世修书,命王钦若等人编撰《册府元龟》

史海撷英 2024-09-19 17:58:47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特别重视对经典图书、著作的整理,尤其是官方组织编撰了大量的史书、类书。《册府元龟》是宋代的一部官修史书,在编选过程中宋真宗十分重视,众编修官也以苦为乐,流传下来不少生动的故事。

宋代重视文化,出现了四部巨著——《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其中《太平广记》载小说,载诗文,《太平御览》载百家之言,《册府元龟》载史事。以《册府元龟》字数为最多,达一千卷,约一千多万字。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册府元龟》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

此书材料丰富,几乎囊括了宋以前的正史及有关的诏令、奏议等。引文多为整篇整节,其中唐五代部分,除正史外,还采用“实录”。学术界公认此书在史料学、校勘学、学术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册府元龟》名称缘由

《册府元龟》的编纂开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最初制定的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宋真宗赵恒从一开始就对此书的编纂极为重视,命亲信王钦若、杨亿主持此事,参加者有儒学文人大臣数十人。

《册府元龟》

宋真宗赵恒首先命令他们拟定了全书的提纲、篇目,并且所有的内容都要经过真宗审批,只有通过审定后才能交给诸人具体着手收集资料、编写内容。为了更好地监督此书的编撰,真宗还专门派亲信宦官刘崇超监管,并且要定时汇报。八年之后,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壬申(1013年9月20日)编成,进呈后,宋真宗亲自为其做序言,并御赐改名为《册府元龟》。

编书目的有讲究

宋真宗组织编修《册府元龟》,一方面是为了效仿他的父亲太宗皇帝赵光义,另一方面那就是借鉴历代帝王的经验,更好地治理国家。据《宋史》记载,《册府元龟》刚编撰不久,真宗就接见了相关编撰人员,并且仔细审阅相关的门类、次序、目录等,并和他们谈道:“朕此书盖欲著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也。”

盛世修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册府元龟》是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倡议编纂的一部类书。宋真宗因为他的父亲宋太宗曾经编纂《太平御览》等几部大书,意欲效仿,遂于景德二年(1005年)“载命群儒,共同缀辑”,敕命纂修《历代君臣事迹》,用以与其父相媲美。

真宗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编纂此书的高尚目的,但是他却说是为将来的帝王提供借鉴,这里面可是有讲究的,那就是隐晦地说自己的执政是非常好的,非常清明的,不需要学习借鉴历代帝王的经验教训,而是编撰此书是为后来的帝王指明方向。为了让这些大臣安心高质量地编书,特批他们可以不参加例行的上朝活动,并且还给了丰厚的赏赐。

宋真宗很重视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平常经常去编书场所检查监督。大到确定编撰原则凡例、整体门类结构、篇目内容厘定,小到引书范围、编排次序、增删取舍等事,无不过问。按成例每日进草本三卷,宋真宗一般是当日把它看完,甚至有时看到深夜。遇有不妥处,或宣召编修官进宫,当面商谈,或下手札作指示。

赵德昌

真宗不但对书的编写工作很上心,内容过问很详细,而且对参加编修的人,也特别重视和优待。对主要领衔宰相王钦若和总其事的杨亿很信任。对其他编撰人员则派专人管理起居饮食,特殊供应,异于常等,有的编修官还得到升级或增加月俸的奖励,朝臣进贡的土特产、补品也常赏赐给编撰官员。逢节庆时常与编撰人员吟诗唱和,其乐融融。

俗话说:写史容易,评史难!《册府元龟》前期的编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简单记述相关史实,不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看似完整,但是却避重就轻把最重要的评析部分简略了。宋真宗赵恒从小就熟读圣贤书,因此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编撰的那些大臣不可能轻易的骗过真宗,真宗对书稿审定一眼就抓住了要害。为此,他要求编修官认真审定历代史实,客观评价,直接指出经验教训所在。

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宋真宗赵恒还特意制定了对编书官的考核,定期对编书官进行量化考核,必须详细地将每个人的成绩、失误全部一条条地记录在案,以此来进行奖赏惩罚。宋真宗制定考核制度也不是突然想起来的,而是编修大臣总是上奏抱怨,并且有点消极怠工。原因在于编书官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如不能消除,编书的工程也会很难完成。

王钦若

王钦若定期向真宗皇帝汇报编书情况,“寻判尚书都省,修《册府元龟》,或褒赞所及,钦若自名表首以谢,即缪误有所谴问,戒书吏但云杨亿以下,其所为多此类也。”编修官们对他都很厌恶。有一次,大家恶作剧而上演了一出王钦若出殡戏,让一个人躺下装死,另一人假扮王钦若的妻子哭丧,众人鞠躬送葬,活活演了一出送葬出殡戏。俗话说: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王钦若很快就听说了此事,气愤不已,直接上奏宋真宗要求严肃处理,宰相王旦生怕事情闹大,将奏章压了下来,并且是说尽了好话,不让王钦若借题发挥,这事才算压了下来。

综上,《册府元龟》的编撰从开始制定目录到成书,都是在宋真宗赵恒的直接关心下进行的。此书的编撰宗旨宋真宗也是多次强调确定,在拟定提纲、篇目,以及此后的编写审定过程中,真宗也是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说,本书的总序和小序,大体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了宋真宗的见解。尽管他没有亲自参与编写,但是他在此书编写中有着极大的功劳作用。与现今很多图书的“主编”来说,可谓是称职得多。

《册府元龟》的历史价值

王钦若等编纂的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为宋代“四大书”之一。它在《四库全书》所收的典籍中,篇幅之大位列前茅,全书九百余万字,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所收史料集中于政治与体制方面,目的是从中汲取治国的经验教训。由于《册府元龟》收录了许多不见他书的珍贵资料,因此它在史料学和校勘学上具有他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补史、校史与辑佚方面却有特殊的价值,当代学者陈垣先生据《册府元龟》补今本《魏书》的残缺即是著名的事例。由于《册府元龟》分部、分类,对相关问题的资料收集广博、系统,也便于在学术史上分门别类地做专题研究,因此《册府元龟》是一部具有突出学术价值的类书。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收录了许多已经失传和罕见的历史资料。例如中华书局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就根据《册府元龟》补出了今本《魏书》的三个缺页,这是学者们的新发现。它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唐史史料库。《册府元龟》保存最多的是唐五代的史料。有一部分是从实录和国史原稿采集的,不见于现存的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都是值得特别重视的。黄永年先生在《唐代史料学》中指出:“修此书时实录、国史以及唐令、诏敕奏疏、诸司吏牍等尚在,故这部分除本《旧唐书》、《旧五代史》外可直接采用这些较原始的史料,这些绝不是目所常见……至于典章制度方面,此书也多有《通典》、《唐会要》所不载者,即或相同,但文字详略互有出入,可互相校补。故此书可称最为充盈的唐史史料库。”二是保存了五代史的史料。由于《旧五代史》原书已失,清代四库全书纂修官就根据《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来补辑,但是对《册府元龟》的利用极为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史源分辨不清的问题。所以最近陈尚君先生又有《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的力作,他在前言中强调说明重较重辑工作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册府元龟》”。实际上,该书编纂态度严谨,取材慎重,历代正史都采用距古最近的善本,唐五代部分则大多采用国史实录编成。由于这些国史实录几乎全部遗失,因此《册府元龟》对唐五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就有其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

《册府元龟》这么重要的一部书,然而长期以来不大为人重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这些文献资料在当时都是比较常见的。宋代人袁褧的《枫窗小牍》曾说它:“开卷皆常目所见,无罕觏异闻,不为艺家所重”。这话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北宋时许多史料档案都还保存着,如唐五代的实录和《旧五代史》等都有传本,文臣学者还不难见到,所以有的学者就主张要多收一些杂传、小说之类,但皇帝不允许。宋代某些学者对此书有所议论,就是由此而来的。可是现在不同了,《册府元龟》里所收的书陆续失传了,许多史料只靠它的引用而保存下来,就非常珍贵了。第二,此书所录的资料,一概不注明出处。严谨的学者不愿引用它作为依据。正因为它不说明史源,后来的读者信从宋代人的评论,认为它引用的无非是常见的经、史、诸子,又何必去采用二次文献呢?第三,《册府元龟》的刻印本不多,流传不广。在1960年中华书局据明刻本影印之前,极少学者能看到并研究此书,想加以利用就很难了。

此书编成之后,由于内容庞大,流传不广,历代较少刻印。明朝末年,黄国琦等以杨慎的校抄本为底本,据孙承宗、曹学佺等九家所藏钞本校勘比对,并由吴伟业、夏允彝等九十余人复校,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得到福建巡按李嗣京等人资助,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刊刻印行。自此次刻印后,到清朝初年,虽陆续有补版,但仍源出明底本,并非二刻,存世亦不多,钞本更少。原本打算把这些书调至北京,后因系寺庙所藏,为维护宗教政策,仍保存在崂山华严寺。“文革”期间,崂山宫观寺庙均遭破坏,青岛市文化局派专人去华严寺把这两部书“抢救”出来,收藏在博物馆。

0 阅读: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