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7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历来是历代统治者为改善民生而进行的一项政治政策。在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人民的生存需要远远超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粮食的生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健康和军事实力。
当然,在古代,工商业虽然受到了压制和压制,但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自由发展,比如周朝的时候,工业和商业都是自由发展的,到了战国后期,才真正的实行了“重农抑商”。
说来也奇怪,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工业和商业最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实行这样的政策?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一、早期工商业的发展1、发展背景
自从人类与原始生命断绝关系以来,农业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在西周,统治者非常注重农耕,几乎每年都要举办“籍田”,从皇帝到官员,无不出席。
周代虽然重视农业,但也没有压制商业。在统治者的眼中,商业虽然不如农业,但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所有的器具和器具,都离不开商业,这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有很大的帮助。
2、对工商业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商业日益兴盛,已经有了个体商人,他们自己的手艺,也有了自己的产品,这些企业,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们也开始接受了这种商业方式,甚至孔子也开始重视商业。在他的眼中,像是“耕种”和“制造”这样的工作都是非常卑微的。
但是,做生意做生意却是值得称赞的。当然了,在那个时候,民众对商业的容忍和接受,都是因为国家的扶持和管理。当时虽有个别商人,但其主要业务仍由国家控制。
政府对这些物资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朝廷依然是最顶尖的。而且,对于下层的商业活动,政府也有严格的管制,不允许个人经营。
他们只会做少量的生意,他们的产品都是那些利润不高、受众少的产品。由于国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并且拥有了全部的利益,因此,它并没有对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任何的阻碍。
二、战国时代的变迁但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官府对工商业的态度却是大变,由最初的容忍和扶持,转为压制,这是什么情况?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1、经济理由
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达到了巅峰,在原有的手工业之外,各种商业活动也开始蓬勃发展,而盐业和铁矿的利润最为丰厚。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料,是一种永不亏损的商品。
即便是在灾荒之时,盐也是一种非常抢手的食物。至于铁,那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制作工具,锻造武器,都需要它。那个时候,因为国家法律的差异,而且贸易也没有受到限制,所以商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做生意。
所有的东西和货物都是他们的“工具”,尤其是那些大地主,他们的土地收购也是家常便饭。这种“无法无天”,让这个世界上的人分成了两派,富人们靠着田产利赚钱。
而贫苦的农民则是被奴役的目标,他们必须不断地工作,以换取微薄的工资,而这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相符。土地被地主侵占,他们不是为地主卖命,就是沦为难民,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阶级对立,造成国家动乱,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财富被少数人控制,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
2、政治理由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商贾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的自由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间的政局不稳。当时是新旧体制的交替。
诸国都在积极推行改革,大力发展军力,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使得统治者无暇顾及国政,任由商家自由发展。
当统治者回过神来时,国内的工业和商业,都在疯狂地发展,那些私商巨贾,更是富得流油,甚至可以借此干涉政事,吕不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商人的囤积居奇,对农民的压榨,对统治者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从而削弱了统治阶层的力量。士族阶层为挽救这一局面,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虽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住“富可敌国”的商人,不让他们再也做不到了。
向君谈历史寄言战国时代,工业发达,但真正受益的,却是商人和地主,而统治阶层,却没有任何利益,更没有社会地位的平民,这就造成了整个国家的动乱,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重农抑商是当时最聪明的政策,以使统治阶级能够重新获得权力,同时又能减弱工商业对国家的影响。毕竟,一个国家要想安稳的活下去,就必须要顾全大局,不能只看几个人的成败。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