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历史,很多朋友都是在看热闹,潜下心去看门道的朋友极少。
读历史,其实是需要一种极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见风就是雨或者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朋友是很难读透历史的。因为历史永远不可能是直白的,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
历史是善变的,但是历史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是不变的。只有挖掘出历史背后的底层逻辑和人性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以班超这个人为例,他带领36名勇士就平定了西域50多个国家,虽然后来东汉朝廷也给他增派了援兵,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前后就1800余名劳改犯而已。所以很多朋友把焦点都放在如何使劲夸赞他的传奇与超能上,这其实就已经走偏了。
没错!班超确实很牛!但是他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借鉴和指导价值吗?没有!只有他背后的成功逻辑和操作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班超身上的热闹,而是要看懂他背后的门道。
客观地评价一下班超定西域评价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尽量客观,不能过高地去吹捧,也不能枉顾事实地踩低。
有些同志一联想到当年汉武帝为了征服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耗资亿万,几十万人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累累白骨。再对比班超前期只依靠36名勇士空手套白狼和后期增加的象征性的两批共1800人犯罪分子代表团自给自足,就完成了平定西域50余国的壮举,所以把班超奉为神人。
从账面上来看,这并没有多大的毛病,但是,有时候,账是不能这么简单直接地算的。
假设,当年没有汉武帝勇烈的大手笔;没有西汉百年的西域驻军都护;没有刘秀当年的批准南匈奴内附;没有小冰河期的惨烈天灾大环境;没有窦固第一次远征的大国背景光;没有窦宪最终一锤定音的锤死北匈奴……大家想想,就凭借班超手里那有限的实力,他能完成这让人不可思议的投入产出比吗?更大概率是他和最初的那36个勇士死在西域“你特么是谁”的围殴下。
所以,实事求是地讲,班超之所以能够在西域搞得风生水起,还是借助了各种背景的力量。这和牛顿说的:“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个道理。是汉武帝、张骞、刘秀、窦固以及老天爷等“巨人”托举了班超。
从班超定西域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走的是先南后北的路线。从客观上来讲,西域北道的实力和战略意义是远重于西域南道的。因为北道和匈奴接壤,而且背靠天山,物产丰饶。班超可以轻而易举地劝降西域南道诸国,但是很长时间内在西域北道却是寸步难行,最后是窦宪干死了北匈奴,无所依靠的龟兹等国才投降的。关键位置吐鲁番的车师前后部也是窦宪北征时才再度归降的。
没有强大的国家,任何个人的威风都不会抖起来!没有优秀的平台,任何个人的才华都难以展现出来!
班超在平定西域诸国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更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外交或者市场秩序维护。他那些年凭借拉打拨捎使得西域诸国要么不停地内耗,要么不约而同地给自己集资。他利用的东西其实就是:北匈奴对西域抽血统治所带来的后遗症和大汉王朝恐怖战力所带来的由来已久的威名(也就是大公司背书)。
用大公司的名义去争取那些没有什么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西域小国,然后集资去对抗北匈奴和他们的傀儡——西域北道各国。
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东汉朝廷其实都是受益者。因为不管如何,西域诸国的在战争中形成了内耗,他们会越来越虚弱,而受大气候制约的北匈奴要依靠西域诸国的反哺才能活得下去,所以北匈奴自然也就越来越虚弱了。
另外,西域周边的各大国如乌孙、康居、月氏等,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北匈奴结成战略同盟,这也是班超在西域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单地总结一下,班超的“孤身定远”,是在特殊国际时代背景下(西域仇苦匈奴,南北匈奴内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西域南道沙漠地理防御优势明显,疏勒堵死匈奴西部外交联系)、受特殊的东亚气候影响(残酷的小冰期)、在特殊的身体条件下(命大、武功高、身体好),所创造出来的可遇不可求的传奇。
总而言之,班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就平定西域诸国,确实很传奇,也很神奇。但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他终究只是一个优秀的品牌运营师而已。
但是,很多人看到这里,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感觉班超就是一个大忽悠,或者就是风口之下的那只猪,瞎猫碰到死耗子而已。这其实也是有失偏颇。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幸运往往会降临在有能力的人身上的。
不要觉得班超的成功就是因为机会好,就是因为过往和周围有很多人给他打辅助。但其实我们去想想,古往今来,多少富家子弟把祖上的赫赫威名给败光了的?多少众星捧月的人最后却成了烂泥扶不上墙的笑柄?
你的背景再好,关系再深,基础再牢,但是你自己一无是处,那终究也是白瞎。你能安安稳稳坐吃等死到头就不错了,别再老幻想去折腾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了。
当幸运来敲门的时候,当冲刺的信号枪响的时候,还是那句最直白的口号:你准备好了吗?
欲成大事,非得人力、知人情、爱人心、制人性,不可为之;非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难以成也!
班超平定西域诸国虽然在本质上是借力打力或者说是穿针引线,但是一般人还真干了他这么大的活。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假设你是一个大公司的市场经理,公司派你带几个人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去,你能从你的竞争对手手里抢过来几十个大客户吗?
假设你遇到了某个人多势众的大客户不配合,你敢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玩绑架、绝后路吗?记住,还得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哦。
假设你靠着长袖善舞团结了一批小客户,你知道如何把他们做成战略客户吗?知道如何让他们出钱出力还不能有任何怨言吗?记住,这还得是不动用公司资源的前提下哦。
假设你的团队势不如人,还处于孤立、封闭的环境之中,你的竞争对手开始反扑、围剿你,你原来的客户也开始背叛你,你知道如何去反败为胜、稳定局面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年班超主动出兵的作战时间表:
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等国联军一万多人攻占姑墨,斩首700多人。
公元80年,班超写信让东汉派军援疆,结果莎车反水,疏勒校尉叛乱,班超平乱。
公元84年,班超征发于阗、疏勒两国兵进攻莎车,被莎车内部瓦解,疏勒王叛汉,班超半年多艰难平叛。
公元87年冬十月,班超再次兴兵两万五伐莎车,成功拿下,龟兹等国援军撤军。
从上述可以看出,班超准备一场两万人规模的战役是需要两到四年的时间长度的。大家能想象到其背后的艰辛吗?因为他自己手里没有兵力,所以他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谈判,去说服别人出兵;因为他自己手里没有军需,他需要挨家逐户去说服别人给他出资;也正是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必须祈祷西域那些国家没有天灾人祸,否则人家自身的日子都过不下去,就根本没有心思来赞助他了……
还记得班超第一次拿下疏勒的斩首行动吗?一个大头兵带几个人就敢对人家一国之主搞绑架,这种事情的风险有多大,大家能想象吗?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一旦失败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但是,班超艺高人胆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他只能选取这种铤而走险的途径,因为他初来乍到,不孤身犯险地去创造一些不可思议的业绩,是很难真正让西域南道那些依附势力对他心服口服的。
总而言之,经营别人的资本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别人一不满意就容易撤资,甚至背后捅你一刀;关键你还不能投资失败,一次失败也不允许,只要你失败了,别人就会丧失对你的信心,你的再次融资和资本升级就会成问题,你就没办法去挑战更高难度的斗争……
班超定西域虽然是借力打力,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考虑到班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客观处境,其过程是艰辛的,其结果是光辉的。
最后,简单评价一下班超再次统一西域的历史意义吧。
西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疆地区,这片土地最后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过程是相当曲折和艰辛的。因为狭长的河西走廊、艰难的丝绸之路和那片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天然的地理障碍都是文明传播、扩散和吸收的瓶颈。
文化和文明的渗透与传播其实一直都依赖于地沿关系。从地理上来讲,新疆其实离中亚更近,这也导致新疆其实更容易被中亚文明所吞并或者同化,对于东亚政权来说,它很不稳定,很危险。古往今来,我们曾经有很多次就差点永远失去新疆了,比如最近的一次,如果不是民族英雄左宗棠的老骥伏枥,也许我们就彻底失去了它。
但是,像新疆这样的边缘地域也有它的好处,它是一个文明极好的缓冲地带,在中原文明将要中断的时候,它又能起到一定的再生或者链接功能,也就是保留火种的功能。班超这次一统西域,使得中断了百年的中原和新疆的文化和文明对接系统再次恢复。
在西域重归大汉之后,西域和大汉之间实行了纳贡政策。纳贡政策就是我们寻常人家之间的“走亲戚”。大家不要小看这种“走亲戚”关系,亲戚之间不走不亲,若是长时间没有了往来,大家的关系就断了。西域和大汉也正是因为这种纳贡政策而保持较高频率的往来,从而建立了较深的情感和文化关联。
当然,也有人会说,像西域这种“穷亲戚”对大汉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因为人家纳贡一点土特产,大汉往往要赏赐大量的奢侈品,得不偿失。所以后来西域一有风吹草动,就总有大臣建议关闭玉门关。
但是,其实账是不能这么算的。西域和东汉保持密切的联系,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的。第一是国防方面的成本降低了,大汉没有必要在玉门关一带设重兵防范了;第二是西域为大汉提供了国际贸易的通道,大量的文化、货物、金银开始交流,中国不仅连接了世界,也牢牢的拉住了新疆。第三是西域诸国派人质驻汉,这对弘扬汉文化的意义无比重大,文化认同才是最伟大、最牢靠的认同。
班超,班定远的伟大和功绩,恰恰也在于此,于民族、于华夏,功莫大焉!愿世人永远记住他的不朽贡献和伟大创举!
客观评价一下班超这个人首先,我们可以大胆给班超定调:这是一个非常伟大、可遇不可求的民族英雄。放心,这样定调是错不了的。但是,我们更需要读懂的东西其实是“班超为什么会这么牛?”也就是班超的人生底色和成功逻辑。
公元102年,在西域31年的班超回到了故土,一个月后与世长辞,享年71岁。
班超回国之前,朝廷命任尚接替班超,走之前,班超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这段话其实班超的工作交接也是经验传承,但遗憾的是,年轻且浮躁的任尚没有听进去。在班超走后,任尚就非常不屑地说:“我以为他有什么高明之策要交代我,结果就说了几句废话。”
结果,不听老人言的任尚在西域仅仅几年就镇不住场子了,西域动乱纷起,他也被朝廷治罪调回。
此是后话,咱们先抛开不谈,重点借班超卸任之前的这一番总结之词来剖析一下班超的经营之道。
班超那番话是什么意思呢?主要如下:
化外小民,难以教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你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待,指望他们自觉给你当孝子贤孙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对他们该打要打,该骂要骂,别想着做什么老好人。但要把握一个度,要约法三章而不是严刑峻法,小过不追究,大过树典型,只要原则不触碰,就全都是咱们的好同志。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和任尚一样觉得班超说的是一大堆废话,这不就是“剿抚并用”的思想吗?不就是“软硬兼施”吗?没错!大道至简!有些大智慧就是这么简单,但大智慧的领悟,有时候既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更需要经历。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被领悟和吸收的!
班超说,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敌人有太多的期待,错了吗?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敌人是不能有期待的吗?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话叫“把教育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自觉上,其实就是教育最大的危险”,这句话也是这个道理,关键是你是否知道你应该在什么地方去引导孩子的自觉,什么地方必须掐死孩子不合时宜的自觉。
事物和道理其实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们永远是处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只有那些真正有见识和底蕴的人才能精确地把握住它的合理与否。
班超的言简意赅是建立在他在西域几十年高空走钢丝的经验浓缩的前提下,他是在一直提炼自己的人生思考和经验总结,又岂是那些没有经历过却喜欢发表自己模棱两可的意见的人所能体会的?
班超的投笔从戎难道不也是如此吗?书生从戎、纸上谈兵的笑柄很少吗?但班超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美谈?人家有底蕴——家学渊源,人家有积累——无限试错,人家有渠道——人脉广泛,人家有能力——勇猛无双,人家有背景——家国强盛,人家有机遇——西域不安……像任尚那样未经历风雨的人,怎么能理解班超呈现出来的彩虹呢?
班超提出的“要对西域进行简单粗暴的经营策略”,在其反面也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思想,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孰对孰错?班超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要提这么简单的策略?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哪个山头就要唱哪个山头的歌!夏虫不足语冰,你跟一帮根本就不明事理的人去讲道理,鸡同鸭讲有意义吗?你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小学生去讲微积分有意思吗?对于那些没能力去支撑自己理想的人,还不如给他们划好一个属于他们的生活圈子,让他们按部就班,更实在一些。
我们处理一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我们自身水平有多高,而是要根据对手的客观情况来因地制宜的。
能灵活变通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正活得通透。
最后聊聊班超“恩威并施”的逻辑!小过不计,大错必究!这是啥?其实不就是汉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吗?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班超这么好的效果呢?把握的度(也就是分寸)不同而已。
班超是什么人?世家子弟!从小见多识广又天资聪颖,很多事情早就想明白了。为兄伸冤的时候全力往前冲,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机会;当一个抄写员的时候,咬着牙齿、憋着委屈也要干,因为那是他进入一个新的赛道的机会;有了“投笔从戎”的想法后,即便知道会招致身边的嘲讽也要大胆为自己发声,因为他明白自己的终极方向在哪里,他要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造势;从征窦固的时候,用自己的悍勇给自己去争取一个顺理成章的机会,即便窦家和班家是世交,但他不能让窦固为难;带36人出使西域的时候,总是率先把自己的退路堵死,因为他早已没有退路!在西域作战的时候,他总是以老迈之躯身先士卒,因为他不这样把命豁出去就镇不住场面,那些劳改犯、雇佣兵难道真的那么好管理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光觉得自己明白了某个人是怎么想的,就感觉自己能活成那个人。基础、能力、机遇、勇气、性格等个性化的差异,都可能让我们走向不一样的结局。
班超这个人是很有趣的,也是很珍贵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光辉、伟大的。但是,他真的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模仿的。你能模仿我的想法、我的思路,但是你模仿不了我的基础、我的条件、我的能力、我的机会……
其实要真正读懂班超是需要具备一种数学逻辑的,那就是作答之前一定要先把已知条件搞清楚,然后才能根据运算逻辑或者公式去求解,别看到了第一个条件就迫不及待地给出自己的结论。
总而言之,班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但这个人最大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对于他所能掌握的已知条件的运用。
一点点思考: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活不好限于篇幅,也想避一下说教的嫌疑,这一部分会限制在千字以内!
直奔主题吧!班超的人生算法和成功逻辑是云山雾罩的吗?几乎是半透明的!但是为什么后世很难再出一个班超这样惊艳了一个时代的人呢?
咱把这个问题转化一下,当下电商的运营逻辑已经算是相当透明了,但是杭州马却只有一个呢?难道没有比他更懂电商、金融、平台经济的人吗?难道电商在当下已经过时了吗?
扩展一下,我们很多职场人难道不懂那些“要踏实工作”、“要诚信做人”、“要尊重领导”、“要友爱同事”等一大堆道理吗?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输给了身边人,为什么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生算法的精准度和匹配度的问题。有些理论和知识,你懂,但不代表你会用;你会用,但不代表你能出效果;你能出效果,但不代表你能最大受益;你能最大受益,但不代表你会感到满足……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对于一些有共性的东西认知不够,而是对于一些差异化、个性化的因素认知不到位。比如自我、比如形势、比如趋势、比如环境……你的写作水平高,但是做自媒体你也许就真的不如一些喜欢家长里短的人。
人,要想真正取得一些成就。能力、认知、格局、资源、机遇、专注度等因素,其实都是比努力更加重要的!
班超文武双全,但是写史他必然就不如他哥哥班固,把他丢到霍去病那种环境之中,估计他也注定是昙花一现。
但班超如果不是文武双全,让他去写史,那是砸他老班家的招牌;让他去经营西域,那也顶多是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结局。
我们要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思维,懂得多自然是好事,但是你要明确自己的核心方向、核心优势,然后把自己的核心优势集中到自己的核心方向上,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建树。
韩寒曾经写道: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这其实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道理。其实,生活和人生的哲学真的都是一些朴素的哲学,把“我想要的”和“我能要的”、“我要得到的”严谨理性地结合到一起,就是最科学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活不好?因为前者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后者才是检验真金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