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史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东汉末年有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奇怪的是,汉末三国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当属“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曹植。那么曹植为什么没有进入“建安七子”的行列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根据现在已知的史料,“建安七子”的说法出自于曹丕所写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也就是说,是曹丕没把曹植放进“建安七子”。本鬼个人认为原因应该有三个:
第一,《典论》是曹丕当魏王太子时创作的,从题目“论文”可以看出,曹丕这篇文章主要是点评当时(建安年间)的文章辞赋。而曹植虽然也以文章辞赋见长,但曹植的文章辞赋佳作(如《洛神赋》)大多写于曹丕篡汉后。在《典论》成书的年代,曹植的文章辞赋尚不能与“建安七子”相比。
第二,自古以来,中国人在点评某个问题、领域或者事务的时候往往有“亲属回避”的观念,即尽可能不提关系较近的亲属,比如汉明帝在评选“云台二十八将”时就有意回避了自己的岳父马援。因此曹丕写《典论·论文》的时候连自己的父亲曹操的作品都没有提及,更不要说自己的弟弟曹植了。
第三,众所周知,曹丕与曹植之间爆发过“夺嫡之争”,最后曹丕胜利。从被立为魏王太子到去世,曹丕都在有意打压曹植,削弱曹植的影响力。不过在当魏王太子之时,曹丕顾忌曹操的存在,对曹植的打压更多以舆论为主。正因如此,曹丕可能有意在《典论·论文》不评价曹植的文学水平。
综上所述,“建安七子”没有曹植的直接原因是“建安七子”这个组合的提出者曹丕没有把曹植放进“建安七子”。而曹丕没有把曹植放进“建安七子”的原因可能有作品问世时间较晚、点评回避亲属的传统和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另外,《典论》的大部分内容都已亡佚,本文只能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