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都几点了,还不起床?你爷爷奶奶都下地了!”老周媳妇站在小周卧室门口,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满。
“这才七点,妈,让我再睡会儿嘛。”被窝里的小周翻了个身,含糊地回应。
“七点?城里把你惯坏了!你看看隔壁老李家的孩子,一回来就帮着家里干活,哪像你,整天抱着个手机。”
小周不情愿地爬了起来,心里嘀咕着:“现在谁还养猪啊?我同事一个月工资顶您养一年的猪。”
这是小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回家过年。带着大城市的气息和对家乡的思念,他回到了这个生养他的小山村。久别重逢的喜悦很快就被无休止的唠叨和摩擦冲淡了。
小周的父亲老周,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他眼里,勤劳致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辛辛苦苦攒钱供小周读大学,就是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可小周毕业后选择留在城里工作,这让老周很是不理解。
“老周家的儿子又买了辆新车,听说还是贷款买的。”邻居王婶的话像一记闷雷,在老周耳边炸响。
“买车有什么用?地里的活都不会干,迟早要穷!”老周嘴上强硬,心里却隐隐感到不安。隔壁老李的儿子虽然没上过大学,但种了几十亩大棚蔬菜,一年下来收入也相当可观。
晚饭时,小周试探性地跟父亲提起想在城里买房的想法。“爸,我想在城里买房,现在房价还不错。”
老周一听,筷子差点掉在地上。“买房?你疯了?那么多钱,够买多少亩地的!”
“可是爸,种地真的能赚钱吗?现在粮食价格这么低,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
“种了一辈子地,难道还能种错了?”老周的语气有些激动,“你爷爷奶奶,你爸妈,哪一个不是靠种地活下来的?你倒好,读了几年书,就看不起种地了!”
父子俩不欢而散。小周回到房间,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五味杂陈。他理解父亲的苦心,也知道父亲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可是,时代在变,农村也在变,他不想再重复父辈的命运。
第二天,小周去了村口的老槐树下,那里聚集着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也是从城里回来的。大家聊着都市的见闻,说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哎,你们说,咱们为啥都往城里跑啊?”小周点燃一根烟,问道.
“还不是为了赚钱嘛!城里机会多,工资高,不像在农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说道。
“我爸妈老说我懒,不愿意干活。其实我们不是不想干活,只是这片土地,已经养不活我们的梦想了。”小周叹了口气。
另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接过话茬:“我爸也一样,老觉得我应该回来种地,继承家业。可是现在种地风险多大啊!一年到头辛辛苦苦,遇到个自然灾害,就全完了。”
小周想起前年村里遭遇的那场洪水,他家的几亩稻田全都被淹了,颗粒无收。那一年,老周愁得整夜睡不着觉。
春节假期很快结束,年轻人陆续返城。在火车站,小周遇到了同村的老张。
“今年回家过得怎么样?”老张问。
“还行吧,就是跟我爸又争论了几次。”小周无奈地笑了笑。
“我也是,他们就是不明白,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农村了。”老张感叹道。
火车缓缓启动,车窗外的乡村景色渐渐远去。小周望着远方,心里默默地想着:也许,真正的答案不在于改变任何一方,而在于双方都能学会理解和包容。父辈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值得尊重,年轻一代对梦想的追求也应该被理解。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每个农村家庭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