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制度
用活人殉葬,是一种惨无人道残酷的制度。中国的殉葬制度,早在殷商时期就存在。商人敬奉鬼神,坚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葬礼就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办。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私有财产,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主殉葬,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里奴役驱使。商代以后,春秋战国至秦朝沿袭用活人殉葬的恶俗。汉高祖觉得殉葬制度太过残忍,极为不人道,所以将殉葬制度彻底废除。隋唐两朝皇陵采用让皇亲国戚和功臣死后,在皇陵附近陪葬制度。自此,宋朝以后没有殉葬制度。金元时期,恢复人殉制度,明初沿袭旧制恢复殉葬,至明英宗时期废除。
有人说,殉葬制度死灰复燃,受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人殉传统影响,另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强调忠孝节烈的结果。自汉唐以后已经废除人殉制度,明初重新兴起殉葬陋习,明朝人殉制度是沿袭元朝旧制。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即位后专注于民生,大力恢复农业,人殉恶政不是他推行起来的,应该是建文帝所为。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表明,后妃38人殉葬是朱元璋生前做好决定。明朝殉葬制度的实施,主要集中在皇宫和王府。皇宫中的殉葬者,主要是皇帝妃嫔和侍从。他们有的是被迫殉葬,有的是自愿殉葬。他们随皇帝同葬是一种荣耀和忠义,也是对皇帝的不离不弃。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他们都是封建思想和君权神圣的牺牲品。
明初殉葬
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1376-1382年,空印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此案受到明太祖相当重视,朱元璋认为官吏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必须严惩使用盖有官印空白文书簿册者,因为牵连人数众多,为明初著名大案。有关空印案发生时间,所杀人数存在许多疑点。空印案是惩治贪官污吏还是乱杀无辜,后人对朱元璋评价上存在分歧。全国各地官员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实物税款是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四川等地官员往来路途遥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时间,前往户部审核官员备有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来是从元朝习惯性做法,从来没有被明令禁止过。
空印案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明初四大案件之一。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分由六部分理,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中国丞相制度,加强专制皇权,另设内阁供皇帝作为顾问。内阁大学士权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皇帝。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永乐年间由内阁首辅实质取代。
1380年明太祖以谋逆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受胡惟庸指使。李善长曾向汤和借用卫卒3百名,隐瞒不报。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对李善长产生猜疑,认为是大逆不道,将其妻等70余人诛杀。陆仲亨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其中,宋濂孙子宋慎受到牵连被杀,宋濂被贬死四川茅州。1390年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陆仲亨,顾时子孙等开国功臣。后来,胡惟庸以通倭等罪名被杀,究其党羽,前后诛杀3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明太祖
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1385年,属于明初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伙同各省官吏作弊,盗卖官粮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因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处死。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为了平息怨气便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郭桓案促成大写数字出现,更加杜绝贪官污吏篡改数字贪赃枉法。郭桓等人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太祖要扫荡全国贪污官员。
明太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从六部左右侍郎官员以下,赃银七百万,各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缴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整治官场,确实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当时官员守令畏法,爱民如子,百姓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正是明初治贪严明的效果。
郭桓案
蓝玉案
蓝玉案是指明太祖诛杀大将蓝玉,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明初四大案之一。1393年朱元璋借口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名将的政治案件,史称为蓝玉案。此案被株连者有1.5万人,连明将傅友德,冯胜等公侯亦被牵连。太子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可见深受信任。1392年朱标病逝后,朱元璋非常悲痛。朱标在监国期间,处理案件公允,文臣武将尽心辅佐,连蓝玉都对朱标俯首帖耳,说明朱标处理政务能力不凡。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有居功自傲性格,显然不是皇孙朱允炆能镇得住。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把蓝玉诛杀。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被杀。蓝玉本人对朱标忠心耿耿,然而天不遂人意,朱元璋计划被打乱。从此,朱元璋为了稳固皇孙朱允炆皇位,开始对太子武官集团屠戮干净,这是铲除功臣宿将的真相。
蓝玉案
表笺之祸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因此感到自卑压抑,使他总想向有优越感的士大夫报复。明初时期,士人们对这位暴发户并不敬服,不承认他是得天命的君主,所以许多士人不愿出仕。当时朝廷征辟士人如捕罪犯,常常由地方官监押上路。征而不至者,往往就被杀害;至而入仕者,也时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就造成朱元璋与士大夫官员间难以弥合的裂痕,成为明初文祸繁兴的背景条件。有人还向朱元璋挑拨说:“陛下不可过分相信文人,文人是很会讥讪他人和诽谤朝廷。朱元璋对文官的表笺,诗文开始用异样猜忌眼光,随意攀比,接连兴起一场场残酷的文字狱。据《廿二史劄记》诸书载,当时每遇各类节庆佳日,皇室嘉日及皇帝恩赐等,官府,大臣必须上贺表谢笺。其中一批文臣写出颂扬文字,结果被朱元璋加罪处死。
正史上除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被杀有记载外,其余事件只见于野史笔记,其漏记者不知还有多少,综上所述明初没有发生大规模文字狱,而是表笺之祸。表笺之祸是爆发于洪武时期的一场政治案件,导致数十位朝臣被杀。规定每逢明朝重大节日,朝臣无论内外必须写下表笺作为贺礼。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表笺往往充斥着杀机和危险。这些无辜被杀的朝臣,仅仅只是明初文字之祸中的部分,朱元璋对于这些文人屡下杀手,其实也有着自己政治考虑。而表笺风波同样蔓延到国外,当时朝鲜君主李成桂臣服大明。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对于朝鲜进献表笺更加猜疑,担心内含讥讽之言。此时,朝鲜正使名李恬面对明帝,试图以理服人,称国号钦依改称朝鲜外,臣愚以为未蒙颁降国王名爵,未敢擅便称王,实无奸侮之心。然而朱元璋岂容他人置喙,以廷杖之刑将李恬打死。
文字狱
围绕明代文字狱是否存在,大多故事见于传闻与正史记载不同,传闻文字狱受害者如徐一夔,在正史记载中活到80岁,更有传闻中已因文祸而死的人在其死后为别人写碑。根据明史记载太学建成题碑应发生于洪武十五年,而周颠仙碑刻有《明太祖御制周颠仙人传》,据碑文记载周颠仙人为南昌建昌人,朱元璋讨伐陈友谅时,周颠仙人常于道旁告太平,朱元璋患病被他治愈,后来周颠隐居庐山。朱元璋于1393年在此立碑并建碑亭,从事郎中书舍人詹希原书丹并篆额。这种说法不攻自破,恐怕是清朝恶意夸大,导致明朝真实历史被篡改。因此每条下面均给出正史原文,以供大家辩证参考。
太子薨逝
1392年太子朱标薨逝,年仅38岁,谥号懿文太子。朱标病逝八个月前,奉命视察陕西时感到身体不适,回到皇城,就向朱元璋阐述所见所闻,并给出相应的意见。但是,由于朱标生病,朱元璋命吏部尚书詹徽辅助审理案情。詹徽在朱标不知道情况下判了囚犯重刑,朱标立即找到父皇阐明缘由。朱标没有想到父皇居然勃然大怒,认为太子朱标僭越,想要替代自己治理江山。病重的朱标见到父亲发火十分惊恐,病情愈加严重,数月后离世。朱标死后,朱元璋时常痛心疾首。但是,在朝臣面前感慨太子早逝,悲痛不已。由于政见与自己不合,使朱标患上心理疾病,导致离开人世,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朱元璋与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