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赵构是个苟且偷安的垃圾货,大家为什么还是拼死效忠他?
赵构(剧照)
上文《康王赵构的真面目》说到康王赵构“康王赵构真实面目:体壮如猛兽,淫邪如蛇蝎,自私又贪恋皇权”,明明有发兵挽救开封的实力,却因为畏惧金人、一心只想保全自己而一路望风而逃,说白了,他就是个自私又贪恋皇权,包羞忍耻,偷安苟生的垃圾货而已。
赵构一路逃亡,一路做着美艳的皇帝梦。就在济州临时设置的元帅府里,大奸臣黄潜善的亲兄、随军应副黄潜厚哽咽着告诉赵构一个消息:徽钦二帝已经被金人掳去北方,金人还建立了伪楚政权。21岁的赵构听闻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赶紧找汪伯彦和黄潜善等人商量。
商量到最后,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这时期,元帅府的事务基本上都由黄潜善来处理了。为稳住抗金激进派宗泽,赵构给宗泽等人写了一封亲笔信,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惧敌避战、苟全性命找借口,同时又表露出准备继承皇位之意,为防止意外,特地告诫宗泽等人不可轻举妄动。
这个被金人扶持起来的伪楚政权,就是由当初随赵构一起出使过金营的少宰张邦昌挑头。但张邦昌的伪楚政权显然是不得人心的,他赶紧尊被废弃的哲宗皇后孟氏为宋太后,由孟太后垂帘听政,自己则任太宰。同时,张邦昌又赶紧致信赵构,一面为自己开脱,一面向赵构表示效忠。
为表诚意,张邦昌还派人给赵构送去玉玺。于是,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赶紧上表劝进大元帅,赵构则批答众人,双方一个渴望自己能攀龙附凤,一个渴望自己能黄袍加身。尽管赵构想称孤道寡的愿望迫切得不要不要的,但戏还是要做足,他得痛哭流涕地表一番决心,再辞逊一番。
还有人懂事地递上宋钦宗写下的啮血诏书,更是把这种劝进的氛围推向高潮。孟太后听政后,下诏书播告天下,并命亲侄手持诏书到济州,向赵构劝进。此时的形势是,张邦昌确实并没有称帝的胆量和野心,但有资格而且想当皇帝的可并不只有赵构一人。
之前一直是宋太宗这一系的子孙霸着帝位,宋太祖这一系的宗室子孙赵子崧就有想法,他一面传檄,一面约了一些官员和门人筑坛,歃血为盟。但很快他察觉到自己竞争不过赵构,赶紧上书拥戴赵构,还积极参与迫使张邦昌逊位的活动。但后来赵构还是没放过他,把他贬去了岭南。
另一系是宋太宗弟弟赵廷美后人赵叔向,聚兵七千人,直抵开封城郊,也有竞争皇位的想法。最后,他被赵构命武将刘光世将他捕杀。其他几个赵构叔叔辈的赵氏子孙,要么遭人反对,要么自己乖乖上书拥戴赵构。一段时间后,这些竞争者纷纷偃旗息鼓,而赵构这边酝酿称帝也进展顺利。
所有劝进者中,最痛苦和矛盾的莫过于宗泽。宗泽在元帅府与赵构打过交道,早就看出赵构就是个贪恋皇权、苟且偷安的垃圾货,与中兴之主半点不搭,但他是大宋臣子,只能选择拥戴赵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只能在劝进表中尽量痛陈形势,对赵构进行苦口婆心的规谏。
老将宗泽
宗泽规谏赵构,要他“行之得其道”,还具体列举出得其道的五种表现,可谓期望殷切,苦口婆心。很遗憾的是,赵构的骨子里有徽宗赵佶的强大基因,很快就对宗泽感到厌烦不已,他最关切的是赶紧即位。5月1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举行登基典礼。装模作样地喊出要迎回二圣,以此招揽人心。
宋高宗在处理张邦昌的问题上暴露出他个性的最大特点:自私自利,心狠手辣,过河拆桥。起初,他对张邦昌移交政权是非常高兴的,但很快,他对张邦昌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他认为张邦昌的存在对他的帝位始终是个威胁,最后找了个借口,说张邦昌有不臣之心,赐他自裁。
金军南侵,一路烧杀抢掠,大肆屠戮,无恶不作,造成白骨累累,赤地千里。还掠夺了许多汉人去充当奴婢,人口大量死亡,引发恐怖的瘟疫,瘟疫的流行又导致更多的人口死亡。那时候金人就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金人种种倒行逆施、灭绝人性的罪行,激起了河北、河东路人民的强烈反抗。
宋徽宗在北上途中饱受凌辱与苦难,偷偷托人带回一件背心,把字藏在领中,要赵构去救父母,要他洗雪激愤。赵构的母亲和妻子等人也带来信物,都是对金人的血泪控诉,都对他寄予了报仇雪耻的厚望。可以说从皇族到百姓,人们无不对新即位的宋高宗寄予了殷切的厚望,期盼新政权有中兴气象。
都迫切希望宋高宗赵构能够励精图治,恢复故土,重整山河。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金军曾经孤军深入,其实也就是占领了10多个府、州、军,大部分州县仍然固守待援,金人甚至连燕山府南下的通道都没能保持。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因为宋高宗赵构即位之初的种种言行昭示,中兴无望。
宋高宗赵构登基后的首要问题是,选择谁来出任宰辅?门下侍郎耿南仲本来是他的东宫旧臣,在元帅府中与汪伯彦等人沆瀣一气,又是康王登位的首要劝进者,但宋高宗非常恶心他的为人,甚至说恨不得手斩耿南仲,所以很快就罢了他的官。在这些人当中,宋高宗赵构最信任、最依靠的还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
赵构即位的当天,就拜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很快,他又命两人兼御营使和副使。把北宋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的枢密院和三衙闲置一边,而由他们这两个人掌军,占据了最重要的实职差遣。和之前元帅府时相比,黄潜善的地位已经比汪伯彦更高了。
黄潜善和汪伯彦立即向赵构提议,向金朝派遣祈请使,“用靖康誓书,画河为界”,准备完全放弃大河以北的疆土。有一位赵构叔叔辈的宗室力荐李纲出任宰相,赵构立即找个理由把他逐出朝廷。监察御史张所反对放弃两河,弹劾黄潜善奸邪,立即被流放到江州“安置”。
这在以“好谏纳言”为“家法”的宋代,是非常罕见的——张所身为台官,仅因为弹劾一名执政官,就受到如此严厉的贬黜。从赵构对这两人的处理来看,他的昏君气质已经初露端倪了。当时,就连下层军官岳飞都不顾自己人微言轻,毅然上书反对朝廷避退,只图苟安,极力主张要进取。
李纲(剧照)
岳飞很快就遭到打击和报复,被“用事之臣”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为由,革去官职,削除军籍。即便如此,岳飞仍然满怀激情,直奔河北抗金前线。宋高宗一面重用黄潜善和汪伯彦,一面把相位空出来,等待李纲的到来。真的是因为宋高宗欣赏和期待李纲么?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不过是因为李纲当时在朝野呼声最高,天下人都认为李纲“德义才力足以任大事”。在这个时候,对初即位、羽翼未丰的赵构来说,为了招揽人心和稳定大局,他必须无条件让李纲出任宰相之职。所以,在即位前,赵构就给李纲写了封亲笔信去,满是殷切地邀请李纲前来助他。
黄潜善和汪伯彦二人岂能容忍他人尤其是力主抗金的李纲出任宰相,位列他们之上?因此,他们两人找各种理由想要赵构改变决定,比如,说李纲“好用兵,今召用,恐金人不乐”,又说李纲“名浮于实,而有震主之威”,总而言之,两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要阻拦李纲出任宰相之职。
但宋高宗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想尽快收揽人心、稳定大局,黄潜善和汪伯彦是不能取代李纲的。6月1日,李纲抵达南京应天府。一到之后,立即去内殿拜见新君赵构,君臣二人相对流泪。李纲当面恳请赵构,愿乞身以归田里,表示不能出任宰相之职。
宋高宗只好耐心抚慰一番,并当即履行手续。第二天,李纲又来内殿,宋高宗当面向他表态,朕决意用卿,非在今日,要李纲不要再推辞了。李纲对这位新皇帝了解不深,但他凭一些片段的事实和印象,已经让他对赵构见微知著了,所以向赵构表示,知人要能信用。
李纲表示,要图中兴之功,在陛下而不在臣。假如知人而不能信用,又任小人挑唆,那就必然会败坏“中兴之业”。他希望赵构能真正信任他,那他死而无憾。除了李纲,让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最忌惮、最厌恶的就是宗泽了。宋高宗即位之初,对元帅府的僚属都有破格的恩宠。
宗泽作为元帅府旧僚,又有极高的名望,赵构即位后,本应该对他委以重任。但对黄潜善和汪伯彦来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宗泽在中央主持军政。在这个问题上,与他们臭味相投的赵构自然与他们达成默契,所以,宗泽就被赵构打发去了任襄阳府知府。
宗泽对赵构可谓了如指掌,他在给李纲的信中提醒,不要重蹈东晋祖逖的覆辙,遭到朝中奸人的排挤。尽管他对赵构的德性了如指掌,但他身为大宋臣子,他只能尽谏诤之责。尤其是苦口婆心劝谏赵构远离黄潜善、汪伯彦之类的小人。但黄、汪二人与赵构已经打成一片,他会听吗?
结果怎样呢?李纲只做了75天的宰相,就被赵构一贬再贬,甚至一度流放到了当时最荒凉的海南岛去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李纲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处处刺中赵构的痛处,到最后,赵构对李纲恨之入骨。而且,对李纲再也没有复用,这也真实暴露赵构的确只是个苟且偷生的垃圾货。
汪伯彦(剧照)
至于前文所说的张所就更惨了,已经被流放到江州,黄潜善还觉得不解恨,通过宋高宗,又把张所贬逐去了岭南。可怜张所这么一位忠心耿耿的干才,最后竟然被盗匪杀死。从李纲、宗泽到张所,乃至底层的岳飞等人,都已经看出赵构就是个苟且偷生的垃圾货,可还是得拼死效忠他,这真是世间最悲哀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