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总结|尿沉渣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桐乐说健康 2024-09-11 17:39:52

尿沉渣是指尿液排出体外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细胞、管形、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有形成分。

一、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患者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指导,给患者介绍采集标本的正确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如语言沟通有困难,宜给予书面指导,包括如下内容:

患者采集标本前要洗手,以及实施其他必要的清洁措施;

交给患者的尿液采集容器应贴有标签,并要求核对姓名;

告知患者需要采集的最少尿量;

采集标本时避免污染:如对于女性患者,避免月经期、性交后留取标本,且留取标本前应对会阴部进行清洗,防止分泌物混入尿液标本;

采集标本后,需加盖将容器盖好,防止尿液外溢,并记录标本采集时间;

在标本留取处查看尿液留取流程图。

患者采尿后应尽快进行镜检,否则放置时间过长,如果是低张尿可出现溶血;如果是高张尿有可能出现脱水而使红细胞形状发生变化;如果是碱性尿可使血细胞成分和管型崩坏,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尿沉渣检查结果正常值

红细胞<3个,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所谓每高倍视野是指显微镜扩大400倍时的每一个视野。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在尿沉渣中同时还可以见到少数透明管型及少数扁平上皮细胞、尿酸盐、磷酸盐及草酸盐等结晶。

尿沉渣结果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

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以异形红细胞为主(>30%),则提示为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形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一,常伴有尿蛋白及管形。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以均一形红细胞为主(>70%),红细胞大小正常一致,细胞膜完整,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来源于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多见于泌尿道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创伤等。

2、白细胞

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

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

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狼疮肾炎,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及输血的溶血反应,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

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及心力衰竭。

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黏合形成。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5、结晶

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来源:整理自检验星空、《尿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等

0 阅读:9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