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被遗忘的天使年仅十七岁入虎穴劝降日军普京曾亲自为其题词

暮鼓晨钟见林海 2020-05-22 21:52:57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句话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基本上都只是一纸空谈,君不见永远的国殇南京大屠杀,女性往往要面对更加恶劣更加惨无人道的遭遇。即便在强大武力的支撑之下,即便在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的瞬间,依然有韶华少女调零于日寇之手,哪怕她带去的是和平的曙光、回乡的希望。

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 ,出生于1928年2月18日,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人,其父张焕新是早年闯关东的山东农民,母亲菲涅是乌克兰人。由于张焕新后来经商做买卖,所以在嘎丽娅出生之后,家中的生活条件已经相当不错,嘎丽娅少年时期是在无忧无虑中快乐的度过的。

打小嘎丽娅就继承了母亲能歌善舞的基因,在1941年6月的时候,还和同学丽达以一曲{白色的刺梅花}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一等奖。1942年12月,嘎丽娅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不过在两个星期之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生意。

1945年8月,苏联150多万大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越过中苏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很快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长山要塞内的日军还龟缩于要塞之内负隅顽抗。这个要塞内除了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关东军之外,还包括警察、宪兵、特务、电报局人员、日本侨民等总共三千余人。由于要塞坚固异常易守难攻,苏军几次正面攻击都宣告失败,还伤亡了不少官兵。

为了再出现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苏军决定进行劝降,据说当时的苏联红军负责人向当地人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不知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于是苏军就找到了嘎丽娅的家中,说明原委之后,嘎丽娅平静地后母亲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原本不同意,但是嘎丽娅却宽慰道:“不会有事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

在四名苏军士兵的保护下,嘎丽娅冒着生命危险走上了天长山要塞战场,打算去完成和平使命。据说,嘎丽娅一行曾经到天长山去了三次,在第二次的时候 ,负责接洽的日本军官,已经答应在当天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然而到了下午,日军士兵突然开枪,四名苏军士兵被乱枪打死,嘎丽娅也被蜂拥而来的日军拖进了要塞。

山下的苏军苦等了一个昼夜也没等来日军投降的消息,劝降的也不见踪影 ,苏军指挥官随即断定谈判失败,立即下令调来重武器准备强击要塞。在很短的时间内,苏军各种火炮就锁定了天长山要塞,其中包括当时的战场利器喀秋莎火箭炮,很快要塞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当要塞被接连削去几层之后,仅剩26个人的日军终于选择了投降。

后来,据传绥芬河的居民和苏军在山上搜索了好几天,最后只找到了一个红色的头巾。在当地的概括和简史稿中,仅记载了一句话:“张焕新的混血女儿三次上天长山劝降日军。”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记录。一直到了2005年,绥芬河人民才筹建了“嘎丽娅公园”。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专门纪念碑亲笔题词,在中俄两国人民还为嘎丽娅塑造了青铜像,以纪念这个年仅十七岁就为和平献出了生命的勇敢少女。

0 阅读:25
暮鼓晨钟见林海

暮鼓晨钟见林海

不进行乏味的说教 只解读有趣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