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27日的黄昏时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将军,正悄悄潜伏在遵义老城外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身边是红31团的政委和参谋长。三位红军将领实施隐蔽观察的位置,距离护城河只有50米的距离,甚至在城上敌人驳壳枪的射程之内,实在有些太危险了!
(邓萍烈士)
红31团是整个军团的前卫,团政委则是著名的开国上将张爱萍,他和团参谋长都感觉邓萍的指挥位置太过靠前,小声请求首长后撤一些,结果遭到拒绝。邓萍坚持抵近观察,是因为三军团当夜就要发起总攻,必须提前找到合适的攻击路线。
邓萍突然在望远镜中发现,红31团的三营正在悄悄摸过护城河,如此贸然行动,极有可能暴露总攻意图,军团参谋长很是恼火,低声吩咐张爱萍叫通讯员过来,以传达他对三营的命令,少顷,一个小通讯员匍伏到达小土坡。
意外就这样发生了:接到指示后,小通讯员习惯性地起身敬个礼,然后飞奔而去,这一下子就把首长们的潜伏位置暴露了!城上的黔军并不知道,这么近的距离上隐蔽有如此高级的红军首长,只是本能地进行了火力侦察。
排子枪瞬间打了过来,其中一颗罪恶的子弹,正中邓萍参谋长的头部,这位红军著名的战将当场牺牲!
(张爱萍抗战时期)
一、中央红军难以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悲剧发生在红军二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在首次渡河西去后,调动了大批敌军尾随追击,遂造成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
于是英勇的红军迎着敌人秘密穿插,突然杀了个回马枪,重渡赤水河,力克娄山关,再次兵临遵义城下,邓萍参谋长便牺牲在重夺遵义之前。
张爱萍自然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向军团司令部汇报,彭总惊闻噩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隔了好一会终于爆发了:"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
彭总的火爆脾气全军闻名,不过如此痛骂部下,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几十年后,张爱萍将军回忆起此事,仍然唏嘘不已,因为他完全能够理解,彭总当时的极度悲愤之情。
关于邓萍的军事地位,若非过早牺牲在长征路上,1955年授衔时至少“大将起步”,因为邓萍是黄埔武汉分校的毕业生,还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而三军团更是中央红军的两大主力之一。
不妨比照下,当时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乃是少奇同志(后来的新四军政委),而邓萍牺牲后,接任军团参谋长职务的则是叶帅,足见邓萍将军当时的职务级别。
由此,邓萍成为长征路上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而这次意外事件,也惊动了整个中革军委,如此惨痛的损失,是中央红军所难以承受的,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当天夜里,三军团指战员高喊着“为参谋长报仇”的口号,奋勇攻克遵义老城。尔后红一、三军团乘势南下,在行进间打垮了中央军的两个师,一直追击到乌江南岸,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这次战役共消灭和击溃敌军八个团,红军毙伤俘敌6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指战员们当然扬眉吐气,然而总部首长们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甚至有些隐忧,因为红军也伤亡3000余人。
就军事常识来说,在进攻战役中打成1:2的战损比,绝对是重大的胜利,可问题是,我军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假如这样的胜仗再来两场,尽管会消灭大量敌人,但中央红军也将陷于绝境。
要知道,长征是无后方情况下的运动战,红军经常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新兵和粮弹的补充至为困难,尤其是有经验的战斗骨干,打没一个少一个,毕竟新兵的训练和锻练,那是需要时间的!
二渡赤水之战虽获大胜,然而军团参谋长战场牺牲,同时几乎打光两个团的部队,这样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也迫使红军在其后的作战中,对兵力的使用更加珍惜,另外还要保护好红军的“大脑”。
二、军委纵队是红军必须保护的“大脑”
野战部队保持战力固然重要,红军的“大脑”更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出发前,实有兵力8.6万余人,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其战斗序列和兵力明细如下:
红一军团:辖红1师、红2师、红15师共19880人。
红三军团:辖红4师、红5师、红6师共17805人。
红五军团:辖红13师、红34师共12168人。
红八军团:辖红21师、红23师共10922人。
红九军团:辖红3师、红14师共11538人。
这五个主力军团加一起的总兵力,准确数字为72313人,显然跟中央红军的总人数,是对不上号的,那么还有1万多人在哪里呢?
实际上,当时还编有两个由机关、后勤和直属单位组成的“野战纵队”,注意这不是真正的野战部队,而是由大批非战斗人员组成的临时建制,跟解放战争期间的野战纵队完全两码事。
其中第一野战纵队共有4693人,第二野战纵队共有9853人,上述五个军团加两个野战纵队的总人数,才达到了86859人,不过枪械只有33000余支,这里着重说明两个纵队的情况:
第一野战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包括中央机关、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总卫生部、政治保卫局,以及军委直属院校和及其他直属单位。
第二野战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包括红军总供给部、总卫生部,以及苏维埃政府机关、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机关、教导师、担架队等单位,两个纵队又分别编为四个“梯队”。
长征开始时,完全是一次“搬家式”的战略转移行动,两个纵队除携带大量的物资和机器外,还编入了许多非军事干部,其中不乏老弱病妇,五个主力军团是以“抬轿子”的部署形式,掩护这两个纵队前进,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
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的总人数已经下降到64000余人,而在惨烈的湘江战后,更是锐减到30000余人,其中两个野战纵队各剩2000余人,也就是说,战斗部队其实只有约25000余人了。
在一渡赤水后的扎西整编中(扩红约4000人),两个野战纵队都进行了精简,统一合并为“军委纵队”,将不必要人员充实到战斗部队,同时将红军学校和“上干队”编组为1000余人的干部团,作为军委的警卫力量和最后的预备队。
此时的军委纵队,已经是红军非常宝贵的“大脑”和最后家底,包括参谋、通讯、情报等总部各局,由连长、排长当战士的“干部团”,由老同志和妇女组成的“休养连”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扎西整编中,中央红军缩编为四个军团16个战斗团(外加1个干部团),每个团平均2000余人,加上军委纵队的人员,总兵力应在34000人左右,结果在遵义战役中,一战又损失掉3000余人。
须知这30000余人的战斗部队,已然是红军的“种子队伍”,比如在扎西进行整编时,不少师长成为了团长、团长成为连长、连排长成为了班长甚至战士。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的步兵团都成了“干部团”。
在将来合适的时机,一个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都可以带一个连一个营甚至更多的兵,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抗战时期“刘老庄连”的连长白思才,当年就是16岁参加长征的小战士。
抗战爆发之初,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后,致电延安报告消灭了1000多鬼子,同时也汇报说损失了600多老红军,毛主席深感痛心和忧虑,也是因为如此。
至于军委纵队那更是“伤不起”,其中的军委“各局”是未来几百万人民军队的指挥中枢,干部团则是未来扩大队伍的宝贵财富,非到万不得已,都不会直接投入战斗,在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役中,陈赓团长率队出击已是最危险的时刻了。
因此,许多历史爱好者,只看到了四渡赤水在用兵和机动上的精妙,并没有真正理解毛主席当时面临的更大一层困难:尽量不打硬仗,尽最大努力保存有生力量,因为那是革命的火种!
不是不敢打,是打不起,这样一支“种子队伍”,必须尽可能多地带往新的根据地,所以在四渡赤水的一路转战中,必须把战斗损失降到最低。否则就算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若红军折损过大,同样失去了意义。
要冲破40万敌人的重兵包围,同时还必须保证:作战部队不能伤了元气,军委纵队不能有闪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敌人而言,反倒不怎么怕吃败仗,因为中央军和杂牌军有40多万,还有大量的预备队可以投放战场,即便如遵义战役那样,连续吃上十次败仗,以6万人的损失能把红军耗光,那个委员长也喜闻乐见。
这个仗就非常难打了,因为有战斗就有伤亡,哪怕打胜仗也有损失,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呀,何况是隔几天就要打一仗,连邓萍将军都牺牲在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路上,更何况普通的指战员?
换句话说,红军还得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还不能跟敌人正面硬刚,一定要以最小的代价“钻隙而出”近乎全身而退,这才是难上加难,因为敌人不是傻子,总会有正规军或者民团,把守在交通要道上。
恐怕再优秀的军事家,面对这样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都没有把握最终能够达成战略目标,万幸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四、雄关漫道真如铁
毛主席做到了!伟人的军事天赋,在四渡赤水期间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三渡和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不再寻求打大仗和打歼灭战,而是尽可能调动敌人,然后再利用敌人的破绽突出重围。
以下是整个四渡赤水期间,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
刀靶水战役:毙伤黔军1000余人,红军伤亡300余人。土城战役:毙伤川军3000余人,俘100余人,红军伤亡4000余人。遵义战役:共毙伤黔军中央军3000余人,俘3000余人,红军伤亡3000余人。鲁班场战役:毙伤中央军1000余人,红军伤亡1500余人。老木孔战斗:毙伤黔军300余人,俘敌18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猫场战斗:毙伤黔军200余人,红军伤亡400余人。坡门战斗:歼灭中央军2300余人,红军伤亡400余人。东川战斗:俘虏民团1000余人,红军基本无伤亡。
其中土城战役打成了消耗战,毛主席果断下令撤出战斗,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鲁班场战役,红军也与中央军三个师苦战后形成对峙,毛主席再次命令脱离战斗,全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认真观察伤亡统计,大家会发现自鲁班场战役之后,红军主力绝不再与强敌纠缠,也放弃了一些歼敌机会,而是最轻微的代价全速突围。如果对长征史比较了解,当知后面爬雪山过草地,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
1935年4月2日,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以后,前锋直逼贵阳,造成了欲攻克贵州省会的声势,困坐城中的委员长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还是签发手令,调动驻扎在滇黔边界的滇军孙渡纵队,前来贵阳“护驾”。
云南于是门户洞开,红军主力迅速奔袭入滇,再做出直取昆明的假动作,迫使龙云倾全力保卫省城。而红军却是虚晃一枪,自滇北渡过金沙江进入川康地区,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
孙渡纵队不过2万来人,难道3万多红军还怕了这点滇军不成?还是那句话,不是打不过,是绝不能跟敌人硬拼,中国革命的种子队伍,绝不能做一点点不必要的消耗,这才是突围的核心任务!
整个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累计歼敌18000余人,自身的战斗伤亡约10000人,另有失踪掉队者约4000人,但是在遵义和扎西地区又先后“扩红”7000余人,因此净减员只有7000人左右。
冲破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纵横川滇黔数省几千里,在装备火力完全劣势的情况下,红军战损只有20%左右,且军委纵队几近毫发无伤,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没有之一!
两大方面军在四川会师时,中央红军的总兵力已不足3万,但是主力尚存精华还在,未来足以发展成为更强大的力量,历史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居然真就达成了,无论多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四渡赤水出奇兵”,无数人必须写一个大大的“服”!
拿铁
这个毛主席演的好
风景迷人
叶剑英只是临时代理三军团的参谋长,叶剑英自己原来的职务是军委总部的副参谋长(总参谋长是刘伯承)、中央纵队司令员兼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