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宝妈吐槽,她说,女儿节后回到学校上学,一群小朋友聊到假期去哪儿玩了。
大部分小朋友不是去了旅游景点,就是各大公园游乐园,甚至还有出国游玩的。她女儿说一句:“我们家去了商场。”
结果,女儿就被同学们笑话了,调侃她没见过世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见世面”这一词,就悄悄在家长圈里蔓延。
家境富裕的,各种山川大海走起,各种高大上的兴趣班安排上。家境一般的,父母也不甘落后,咬咬牙也要送孩子去研学、旅游。
孩子是开心了,可家长回来一看发瘪的钱包,顿时开心不起来。
就像我一位朋友,平时买件上百块的衣服都要犹犹豫豫、货比三家,但孩子说放假要出去玩,上万的旅游团说报就报,眼睛都不带眨的。
这种家境一般,却在培养孩子方面向富二代看齐的现象,并不少见。
然而可怕的“全民富二代”现象,正在一步步害了孩子,很多家长还不以为然。
一:为什么会穷家富养?
堂姐跟我说,如今孩子过一个假期,考验的是家长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她和几个家庭组团出去玩,看着儿子同学家定高档酒店、吃大餐,为了不让孩子自卑,也为了不让他露怯,她咬咬牙踮起脚也这样消费。
一路下来,她啥景点都没心思看,光顾着心疼去了。
我跟她说,何必呢,咱没有这个实力,就量力而行嘛,不必和别人比啊。
堂姐叹了口气:“你是不知道,现在大家都这样。孩子们一聊天,别人啥都知道,啥都懂,你总不能让自家孩子像个傻子一样光站在那听吧?”
让孩子“有眼见”、“有阅历”、“见世面”,似乎成了父母过不去的坎。
最开始,孩子确实能在这样的游历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带孩子出去旅游,其实纯粹就是吃喝玩乐。
从东奔到西,从一个目的地赶往另一个目的地,孩子的文化素养熏陶得不多,“吞金”能力倒是增长不少。
为什么明明自身条件一般,我们拼命也要让娃享受“富二代”的待遇?布谷妈认为,主要是2个原因。
①补偿心理
《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当一个人越缺乏什么,他就越会在另一端寻求优越感。
这就是补偿心理。
我们小时候的物质条件,远远不如现在,甚至很多人都经历过贫苦。像我堂姐家,家里孩子多,每个人能分到的物质有限。
而且,经历艰苦的她,早早就懂事独立,也早早就尝到了世故中的人情冷暖。长大后,她发誓一定不能让自家孩子吃她当年吃过的苦。
所以,哪怕自己穿旧衣服,也要把孩子打扮得光鲜亮丽。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一定要有,不能被看不起。
除了堂姐,我们大部分人小时候也都没见识过好东西。所以面对如今层出不穷的花样物质,我们也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我们要把小时候缺乏的,补偿在孩子身上。
②亏欠感
正是因为有补偿心理,觉得不能在物质上“亏待”孩子,所以我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
每当孩子拉着我们的手,要我们陪他玩的时候,我们却只能无奈地将他推开。
看着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们心生愧疚。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于是大手一挥,好吃的、好玩的通通安排上。
越是精神上亏欠,就越想在物质上补偿。于是,“穷家富养”便也成了很多父母的常态。
只是,以超过自己经济实力的方式,去富养孩子,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二:“全民富二代”会怎样毁掉孩子?
当全民向“富二代”看齐,穷家富养孩子后,可能存在怎样的危害?
●晚熟
我们总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如今,现实情况却好像不是这样。
我见过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他们除了让孩子读书、学习,还会让他们劳作、兼职、记账,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在逐渐独立。
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却更多地只关心一件事——成绩。
只要你成绩好,可以玩手机,可以不做任何家务,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奖赏,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而且其实很多孩子,不管成绩好不好,他对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也一概不用操心,家里人会包办一切。
这就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差、责任感差、自理能力差。
当孩子进入高年级或者大学,别人早早就在为未来做规划,而他却还沉浸在全能的幻想中,幻想一朝就能成功。
当吃了社会的苦头后,却因为没有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遇事就想退缩,遇到困难就希望有人充当“父母角色”帮他解决。
面对生活,这样的孩子特别“晚熟 ”。
●由奢入俭难
我见过一个小孩,渴了就买奶茶,饿了就进馆子,买鞋子要是牌子,衣服不穿旧款,生日必须邀请同学举行party。
跟家里人吵架,几千块的平板说摔就摔。家里父母很有钱吗?
不是,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员。
但由于工作早出晚归,爸妈出于愧疚,于是在金钱上补偿孩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家里人一度担心他铺张浪费。
但我更担心的,是他的未来。
当有一天,父母老去,没有能力再供养他。或者他未来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的消费时,那种落差,会让他产生怎样的心态,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不懂感恩
其实还有一个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孩子从小习惯了索取,长大后,很难懂感恩。
当我们省吃俭用,用“富二代”的标准养孩子时。他会以为,我们掏空一切为他付出是应该的,我们舍弃自己满足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他看不到父母的辛劳付出,看不到父母的自我牺牲。他看到的,可能是别人家有大房子,别人家能出国,别人家有最新款电子设备,为什么,他没有?
我们想给孩子最好的当然没错,但美好的,不仅是物质,还有很多很多东西。
如果我们只一切朝“物质”看齐,在能力范围外供养孩子,最后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场失望和伤心。
穷家富养,或着以自己能力抚养,你更赞同哪种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