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戳破智驾神话,“安全为基”还要被忽视多久?

光辉评汽车 2025-04-04 04:11:32

【商用车新网原创】

3月29日,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事故发生后,围绕伤亡原因、小米品牌以及智驾的争议和讨论甚嚣尘上。

网友发布的事故车辆照片

当前,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在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但是,此次事件再次引发的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强烈关注和讨论让人不得不深思:“智驾”与“安全”这对本应共生共存的关联词,为何受到的关注度偏差如此之大?

去年底,商用汽车新闻传媒围绕“智电时代・商用车安全进阶与挑战”展开主题论坛讨论并发布年度安全报告,论坛上与业内专家、企业一起呼吁整个行业在智电时代务必将安全视为根基与底线。但是,在智驾高歌猛进、烈火烹油的映衬下,响应安全话题的呼声甚微。直到又一起涉及智驾的安全事故发生,血的教训再次唤醒大家对安全话题的关注。

智驾不应被神化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朝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新品发布若不带上“智”的标签,似乎都难以立于人前。

不可否认,智能驾驶技术通过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盲区监测等功能显著提升了行车安全边际,但是,现阶段其本质仍是人类驾驶的“辅助者”而非“替代者”,汽车行业过度鼓吹智驾,车企“提级超标”宣传智驾能力,将智驾系统神化的歪风实不可取,应当及时刹住!

辅助驾驶技术能够减轻驾驶员负担、提升效率,但至少在当前的技术与法规条件下,绝不能完全替代人对车辆的接管。车辆生产者与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责任主体,前者需对产品安全负责,不可将辅助驾驶夸大为无人驾驶;后者则是自身及乘客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点,必须要牢记。

安全是底线是根基

汽车上路,安全是最基本的问题,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行业在追逐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的进程中,更要坚守底线,夯实“安全之基”。关于这一点,行业内早有共识。

2024年,在商用汽车新闻传媒围绕“智电时代・商用车安全进阶与挑战”组织的论坛谈论中,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都对安全问题给予了关注,呼吁引起行业关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汽车电动化转型速度与智能化应用,都对车辆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更严标准,软件设计的智能化协同以及电动化必备的主动与被动安全装置设置应更加严谨。同时,智能化配置在保障司机安全的前提下,还应配备一键控制车辆的装置,以便司机在车辆运行异常时能掌控局面。

“我们宁愿审慎前行,也绝不将未经充分验证或尚未成熟的产品仓促推向市场。在产品的可靠性、功能性和安全冗余方面,我们始终保持最高标准,从不妥协。”克诺尔商用车系统中国区总裁夏斐在接受商用汽车新闻传媒采访时如此强调,反映出了品牌对汽车安全的敬畏之心。

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委秘书长、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姚春德也指出:“我们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安全性和智能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作为生产工具的商用车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智电时代,安全问题更复杂更多变,亟需行业更多关注。但是,从实际来看,无论是厂商的自我宣传,还是消费者的认知,都远远没有达到安全应该受到的重视程度。这是整个行业不容忽视的矛盾。

现如今,汽车行业正摸索着走在实现自动驾驶的路上,想要走得远、走得稳,更要以安全为一切技术发展的基石。对于此时的汽车生产企业来说,需静下心来牢记产品本质,将安全冗余置于功能炫酷之上;对于公众而言,需摒弃“技术万能”的幻想,让谨慎与敬畏始终在场。只有这样,智驾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盾牌,而非无意中刺向无辜者的利刃。

道路安全没有试错空间,生命权更不容技术冒进轻慢。智能驾驶的未来,应永远将“安全为基”刻入发展基因,这一点,需要每一个人牢牢记在心里。

0 阅读:2
光辉评汽车

光辉评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