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巧妙解答“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用事实给学生,打消顾虑

万晴指南 2024-08-09 15:19:27

每当有高考生想报考医学专业时,总有医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大家要三思而后行。医学生培养周期长,淘汰率高,想进大医院要读到博士才行。别人本科四年就能工作,医学生可能要5+3+3,毕业后还要接受规培,30岁以前都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其他专业博士生走到哪都是香饽饽,唯独医学生不是,医院里人均研究生学历,博士也没有任何优势,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为带教老师做助手,积累临床经验,承担最大的工作量,却只能拿着最微薄的补贴工资。很多普通家庭的学生,可能很难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张文宏巧妙解答“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用事实给学生打消顾虑

复旦大学近日举办了高中生学术间隙计划开营仪式,来自江浙沪的200多名有意报考医学专业的高中生受邀参加,意在带领更多高中生《走进医学殿堂》,了解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真实的一面。

国家传染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也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出席开营仪式,并为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张文宏主任深知现在很多高中生很迷茫,想学医又怕付出没有回报。他这次演讲没有过多介绍复旦医学院的优势,反而想为广大想学医的同学打消顾虑。

坊间传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其中列举的多个学历的弊端,张文宏也认为不乏中肯之处。学医必须是扎实的,培养周期长导致医生属于大后期工作,也就是“越老越吃香”。

很多老医生到了退休年龄还坚守岗位,说明医生是一颗有较长黄金期的职业。别的行业可能35就要被优化掉,医生到了35才迎来真正的曙光,这更说明学医是普通人活得较好稳定性工作,和社会认可的确定道路。

大家不敢学医,也是担心努力了半天却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结果。普通家庭的学生更要考虑稳定性和确定性,学医准入门槛高,需要耐心,但回报始终比较稳定。

张文宏介绍,他目前带的四位复旦医学院的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不是上海本地人,毕业不到10年就已经是医院的骨干力量。他们没有人脉,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临床工作、科研探索和学术交流的舞台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这证明普通学生学医,能靠自己逆天改命。

学医必须要读博吗?张文宏给出解释

还有相当多学生学医有顾虑,担心是不是学医必须要读博才能找到工作。毕竟现在考研难度很大,医学专业本来就难学,考博就更难了。万一好不容易考上又无法顺利毕业,多年努力就打水漂了。

张文宏对此给出解释,想进入高级别的医院工作,读博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能还需要海外留学经历才行。但是现在医疗行业内,医学博士的数量无法满足基层医疗需求,所以还是有很多医院在招医学硕士生甚至是医学本科生。如果学生对事业追求比较高,读博是敲门砖。

至于学医后的职业发展问题,也与学生个人的选择有关。比如想要尽快升职加薪,成为行业翘楚,就要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探索科研,涉足更广阔的领域,在普通的岗位上做不普通的医生。

优秀的医生不仅要负责临床工作,还要有科研成果产出,结合实战经验研究病因和治疗手段,推动医学进步,也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张文宏和他的学生都属于这类医生,所以他们才能成为整个医院乃至医疗行业的中流砥柱,获得更多的名利回报。

如果学生觉得做到这样很难,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也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临床方面,看看门诊、查查房,做好本职工作,也能有体面的收入,下班后也不影响照顾家人,享受人生,但在评职称等各方面,就不能跟其他人相提并论了。

学医责任重大,要时刻做好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学医,多半是看好了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岗位和体面的收入,却忽视了医生工作的特殊性。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可能每个微小的决定和举动都会关乎患者的性命,丝毫不能大意,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积累、经验阅历,还要有稳定的精神内核和奉献精神。如果学生单纯是冲着编制、社会地位和高收入学医,可能会很失望。

张文宏指出,现在医学发展并不是靠教育投入,而是要培养一批对医学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在决定学医的那一刻,就要放弃升官发财的念头,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心理准备,这也是复旦医学院举办活动的目的。

今日话题:大家对张文宏的解释满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769
评论列表
  • 2024-08-10 13:30

    医生读博士。人都读老。全靠经验。浪费太好青春.反对搞那么多博士生,有鬼用

万晴指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