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的资本寒冬与人口红利触顶,已经让裁员与倒闭变成了不新鲜的事情。对观察者来说,潮水退去,是观察两种现象的最佳时机:一个是知道谁在裸泳割韭菜,另一个是知道谁是洋葱并没有核心市场需求。
币圈、P2P与微商,是裸泳割韭菜的三大代表,已经为众人所知。而看似创新却没有核心市场需求的创业模式,是大望路边摊在2019年重点分析的一个领域。
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个案例:叮咚买菜。
叮咚买菜上线于2017年5月,在2018年连续完成了A轮与B轮融资,这在资本寒冬之中殊为难得。但C轮前后也是创业公司的最难过的一道坎儿,叮咚买菜正在面临真正的考验。
虽然已经进入“互联网下半场”一年多,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化如火如荼,城镇人口的消费升级趋势已经是板上钉钉,阿里在2016年底抛出的“新零售”概念,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所以,实事求是讲,虽然之前几年已经有了一些竞品,但叮咚买菜的创业时机还是正当时的。
然而,“大势所趋”并不意味着细分市场的风口到来。叮咚买菜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尴尬处境。
尴尬一 消费升级,叮咚买菜最大对手恰是新零售巨头阵营
消费升级是大风口,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并不是每一个大风口之上,都有切割出细分赛道的空间。
这一点以手机市场最为典型,近两年,乐视、金立、锤子、三星手机都纷纷倒下或半死不活,并非是市场小了,而是苹果与华为越做越大,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待到2018年,连苹果手机在中国的颓势都明朗化了。
而相对于手机市场二八法则的姗姗来迟,社区生鲜市场,则在尚未把一线城市人群覆盖完毕的2016年,就开始发生了巨头强势插入。
背靠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lesh,苏宁的苏鲜生,美团的小象生鲜,还有在近两年扩张明显的社区中高端生鲜超市——果蔬好,可谓巨头环伺。而且像盒马鲜生这样有阿里加持的网红品牌,还短期内迅速建立起了线上App流量竞争优势。
而更不利于叮咚买菜切分赛道的,是巨头依靠自己巨大的线上流量优势,把线上和线下结合了起来。
相比之下,作为后来者的创业公司,叮咚买菜自建配送体系和仓储体系的重资产运营方式,虽然把“0元起送”与“29分钟送达”喊得响亮,但其必然难以取得“物美价廉”与“成本控制”的两全。
其实,叮咚小区App早在2014年初便已经上线,而正是由于“城市社区O2O”做起来的难度太大,其才在2017年转型为更加细分的买菜服务。
并且,与同样在上海创业的拼多多不同,叮咚买菜一直是做上海的区域市场,这恰恰是巨头的必争之地。时至2019年,这个巨头阵营又多了一个强大玩家:美团推出美团买菜,在上海试点。
于是,做纯O2O、既没有社区店面的品牌加持,也没有线上流量加持(为其倒流妈妈帮的流量,在美团与盒马鲜生面前不值一提)的叮咚买菜,实际上在一开始便陷入尴尬的境地。
尴尬二 O2O买菜这事,存在稳定核心用户群吗?
比起创业伊始就巨头环伺,大望路边摊认为,叮咚买菜需要回答的更紧迫的问题是:O2O买菜的核心用户群画像是否清晰?
转型一周年的时候,叮咚买菜如此阐释自己:“自2017年5月上线以来……提供生鲜新零售服务,深入渗透上海核心小区、办公楼,成为了生鲜新零售领域中成长最快的创业公司。”
不难看出,叮咚买菜把“核心小区、办公楼”内的年轻人看作是重点用户。
然而,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最宝贵的其实是时间,对于这个时代中最焦虑的中产阶层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买菜困难是这个群体低频买菜的原因,还是炒菜做饭与清理厨房花费时间才是真正原因?
问题的答案,想必生活在大城市的读者与用户自己都很清楚。一般来说,单身白领很少下厨做饭。年轻人之中,下厨做饭的往往是情侣与孕产阶段的家庭,情侣把买菜做饭视作浪漫配方,孕产家庭则是因为有赋闲劳动力专顾厨房事宜。但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少,实在是一笔不好统计的糊涂账。
实际上,据大望路边摊观察,靠“妈妈帮倒流+拼团+红包”来吸引用户的叮咚买菜,其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老年人。这也顺理成章,毕竟老年人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贡献于厨房,并且钟爱“拼团”、“红包”的这些营销手段。
但是,如此一来又引出了新的问题:老年人恰恰是时间不值钱而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他们有多少会因为“拼团”、“红包”而放弃逛菜市场的生活习惯?其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经常买菜做饭的人,把逛市场、讨价还价看作一种生活体验,他们更喜欢的是“源头直采”、“新发地直供”这些概念,而非O2O。
这是叮咚买菜面临的有一大尴尬——理想覆盖人群与实际覆盖人群不符,核心用户群难以画像。
其实,在生鲜O2O领域,已经证明了水果生鲜是可以切分初独立赛道的。
这是因为,由于水果的消费群体要比蔬菜的消费群体年轻的多,也意味着消费能力强得多。这造成水果的附加值要远高于蔬菜的附加值,并且,相较于蔬菜O2O,水果O2O的大部分品类还免去了二次加工这一环节。也就是说,水果不但附加值高,仓储成本还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果园可以独自成为一派,果蔬好以卖水果为主,而靠做水果O2O起家的每日优鲜,也可以搭配蔬菜销售。
由此可见,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也并非所有“小而美”的领域都可以切分出独立赛道。由外卖衍生出买菜服务,易;由水果衍生出买菜服务,易;把买菜服务作为核心业务来拓展,难,局限于在上海来发展,就更难了。一言蔽之,送菜上门这个服务,只有耦合价值,独立生存的空间很小。
而在巨头环伺、核心用户群模糊的前提下,叮咚买菜一开始就走采购——总加工仓——前置仓——消费者的重资产模式,恐怕要不断靠资本输血才可以为继。而这在资本寒冬,却又是一件不可持续的事情。
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是,已经完成B轮融资的叮咚买菜,最终会迎来自己的接盘侠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对于O2O公司来说,最终的接盘侠的选择空间是很小的:BAT之外,就是美团、京东、滴滴这样巨头级别的公司。
然而,百度已经壮士断腕砍掉了O2O业务ALL in AI,滴滴自顾不暇O2O业务能砍则砍,这两者先被排除。阿里旗下有盒马鲜生等竞品阵营,腾讯不可能直接投资叮咚买菜。那似乎美团与叮咚买菜关联度最高?但恰恰是最不可能的,因为双方没有任何资源互补:美团有着强大的配送体系,无需叮咚买菜的那点可以忽略不计的重资产,同时美团自身就是流量巨头,扶植起新上线的美团买菜应该不难。至于腾讯系的每日优鲜,本身壁垒已经不低,且如上文所述由于叮咚买菜的商业模式与巨头们已经验证过的相左,故其也没理由为上海的部分市场份额而重金去接盘一个B+轮叮咚买菜。
生鲜配送这样一个很好的创业领域,是否能切分出一个买菜如此细分又需要重运营的市场?留给叮咚买菜的腾挪空间其实并不多。
瞎说,叮咚买菜明明是年轻人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