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及郁亮,未来结局会怎样?
蛇年春节,地产风云中的郁亮之殇
提及今年的蛇年春节,地产界最为郁闷之人,若郁亮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除夕前的最后一天,命运的风暴突然降临,郁亮和他并肩作战的兄弟祝九胜,一同遭遇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个被降职,一个直接被扫地出门,其处境之凄惨,令人唏嘘。
有人说,与祝九胜相比,郁亮好歹还保住了万科副总的职位,而祝九胜却彻底丢了饭碗。说这话的人,显然未能洞悉郁亮在地产界举足轻重的地位。19岁时,郁亮凭借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国际经济系,25岁那年,他不甘于在深圳外贸集团的平淡,带着北大学子的耀眼光环,投身万科,追随老王。彼时,老王刚刚靠倒卖玉米掘得一桶金,踏入房地产领域,身上还带着几分质朴的乡土气息。
28岁时,郁亮便出任万科财务老总,主导万科B股的发行上市,29岁成为万科董事,31岁担任万科副总,36岁更是登上万科总裁的宝座。自此,老王在外宣扬理念,郁亮在内掌控大局、创造利润,在商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
郁亮的成功秘诀在于大规模收购、快速扩张、高效周转,秉持不囤地不囤房的策略。他认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拿地后5个月动工,9个月开盘,普通住宅占比8成以上,开盘当月销量需达到6成以上。
他以经营餐馆的理念操盘房地产,不追求高价,而是注重快速周转,追求高翻台率。在郁亮担任万科总裁的那一年,万科销售额仅为24.49亿,然而仅仅9年后的2010年,这一数字就突破了千亿,达到1081亿。
万科“地产一哥”的名号由此而来,而这背后的关键人物,正是郁亮。他的人生开局便是巅峰,这般开挂般的履历,在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的江湖中,若他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在郁亮的事业全面腾飞之时,祝九胜还在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努力拉存款、拼业绩。当郁亮的大名在江湖上如雷贯耳之际,又有谁知晓深圳还有个“九哥”呢?
后来,祝九胜因郁亮的赏识,也坐上了万科总裁的位置,在深圳金融圈混得风生水起。但与他的人生伯乐郁亮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祝九胜在建行深圳分行时,负责对公业务,主要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当时,正值郁亮主导万科大规模扩张,对银行贷款需求极大。万科是祝九胜最重要的大客户,深圳建行也是万科的关键融资渠道,因此祝九胜早早便与万科财务部负责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2012年,祝九胜跳槽至万科,郁亮欣喜不已,大方地授予他万科高级副总裁的职位。
进入万科后,祝九胜的核心任务是融资。凭借金融背景,他很快成为万科的“钱袋子”。执掌万科财务公司后,他仍不满足,又相继创办了“鹏金所”“红色崛起”等金融和资产管理公司,还负责管理万科高管的合伙人持股平台。
在2017年著名的宝万大战中,祝九胜在幕后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宝能姚老板气势汹汹,扬言一旦掌权,将把万科高管全部赶走。老王和郁亮等人陷入绝境,华润又袖手旁观,早年重名轻利的老王因手中缺乏股权,面对姚老板的进攻,无计可施。
危急关头,据说祝九胜通过一系列运作,为万科合伙人持股平台提供了大量资金,助力增持万科股票,最终在深铁、恒大等盟友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击退了“野蛮人”姚老板。
这场战役后,无论是老王还是郁亮,都对祝九胜更加倚重。因此,在老王体面退休,郁亮接任后,便放心地将总裁之位交给了祝九胜。当时,祝九胜的上位让外界大为震惊,直呼这个意外的人选竟意外登顶。
然而,祝九胜担任总裁后,万科却陷入了一系列风波。2021年前后,唐山万科被指通过“红色崛起”等资金池,向万科在唐山项目的小股东高息放贷牟利,引发小股东的强烈不满。堂堂地产“一哥”,竟被质疑涉足“放高利贷”业务,万科的良好形象遭受重创。据传,“鹏金所”“红色崛起”这类资金池以万科资产作抵押,再向与万科合作的小房企放贷,赚取息差。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企业贷、个人贷、投标贷、地产跟投贷和业主贷等,成交规模持续攀升。其中还有万科内部员工拉着亲朋好友参与定投,甚至有员工的跟投未能兑现。
后来,因万科烟台合作伙伴的举报,事件愈演愈烈,矛头直指郁亮和祝九胜本人。万科虽做出公开回应,但外界的质疑并未消除。有人怀疑万科存在资金体外循环、加杠杆搞影子银行的行为。
不过,外界对郁亮最大的质疑,还是集中在万科的主业和战略层面。如今,外界反复追问:那个在2018年最早发出“活下来”预警的人,为何在2019 - 2021年期间,每年仍耗资千余亿在全国大举扩张买地?倘若这三年的拿地金额减半,万科又怎会陷入如今的困境?
诚然,以万科的庞大体量,将所有内部问题都归咎于郁亮有失公允。但在主业和战略层面的重大失误,郁亮必须接受审视。34年的万科生涯,16年的总裁任期,7年的董事会主席经历,郁亮缔造了万科的辉煌时代。以他对房地产行业的贡献,想必无人希望他遭遇变故。
但以郁亮的江湖地位和个性,在自己被大幅降职,众多“老臣”和中层骨干陆续离开之后,执行副总裁或许只是一个过渡。那么,他的最终归宿将在何处?
万科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碰撞。当“深铁系”带着政策使命与低成本资金入场,万科的资产负债表或许安全了,但损益表的想象力也被锁进了国资的保险箱。
万科正在成为中国房企转型的“新物种试验田”:既有国资兜底的债务防火墙,又面临效率红利的消散。对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下有保底、上难突破”的防御性标的。
若深圳国资能复制新加坡淡马锡的“市场化管控”模式,万科或能打破国企效率魔咒;反之,它可能沦为又一家“大而不强”的平台公司,和广泛的为房价托底的地方房投没什么区别。
万科和郁亮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用户10xxx92
自己都捞满了 找个小娇妻登山 出海 还能怎样?
就事论事 回复 02-20 12:17
人家那也是合理合法的过程。要知道他一开始如果搞个人持股,赚的会更多更多更多……
用户10xxx92 回复 就事论事 02-20 12:50
如果一开始私企更本不可能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