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在首尔拉开了序幕。韩国国手李世石,对阵谷歌研发的机器人—Alpha Go,双方在一星期之内鏖战5局,最终李世石以1:4落败。
在李世石三连跪之后,韩国人的心态又崩了。不过这次不是对裁判的愤怒,而是恐惧。普通人害怕,未来会被机器取代。而韩国高层同样焦虑,倒不是怕丢工作,而是他们看到了韩国在AI领域,与强国的巨大差距。
于是在比赛结束的第三天,朴槿惠立刻宣布,在未来五年,将投入1兆韩元(8.63亿美元)大力发展AI。随后政府找了三星等6家企业,开始筹备AI研究所。
这些举措引发了争议,很多韩国学者表示,政府这完全是膝跳反应,搞突击研发有用吗?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Alpha Go只是导火索,更深层的原因是,韩国制造早已陷入了产业升级的困局,这让韩国政府坐立难安。
从2009年开始,历届韩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收效甚微,韩国只能退守汽车、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
但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韩国和强国的差距已越拉越大。到了今天,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连优势产业都守不住了。
但另一方面,韩国又是一个实打实的研发强国。根据韩国官方(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韩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4.96%,仅次于以色列,是中国的两倍;研发人员数量在中美日之后,全球排第四;而千人研发人员数量更是全球第一。
在彭博社历年发布的创新指数榜单里,韩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到底哪个韩国是真的。
看似矛盾,但这两种表象的根源是一样的,那就是韩国的企业集团,比较熟悉的叫法是——财阀。
可以说,正是财阀,把韩国变成了今天的科技强国,也正是财阀,亲手玩死了韩国的新兴产业。
那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财阀是如何阻碍韩国产业创新的,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韩国今天放弃骑墙,全面倒向了美国。
虽然现在人人喊打,但韩国能有今天,靠得正是财阀。他们和韩国政府相互配合,打造出一种后发国家的赶超方法——“快速跟进”。正是这个策略,让韩国成了科技研发强国。
不过,刚起家的时候,这些财阀只能做点小生意,比如当时,三星搞纺织、白糖,LG生产雪花膏。整个韩国都是一样,靠出口低端产品积累家底。
到了70年代,朴正熙玩了把大的,准备押上全部身家,发展汽车、钢铁、造船等重工业。
但找谁来干呢,毕竟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大家都没接触过,那就只能随缘了。
比如现代的创始人郑周永,他过去给美军修过汽车,于是朴正熙给他批钱批地,让他去造车去了。
再比如LG的创始人具仁会,就因为组装过收音机,结果被朴正熙逼着搞电气去了。
你看就是这么些货。
这个政策看似草率奔放,但韩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整个西方阵营,都可以向它转让技术。比如现代汽车的技术是三菱的,造船技术是英国的,LG的电缆技术是西德的,三星的半导体技术是美国的。
韩国人拿到技术之后,通常会这么操作。先快速生产出产品,然后马上找个海外市场,开始铺货,不管挣不挣钱,先卖出去再说。然后根据市场的反馈,快速迭代,慢慢建立起技术优势。
这就是韩国人引以为傲的“快速跟随”战略。
比如现代,用三菱的技术造出汽车之后,盯上了沙特和非洲,为了占领市场,现代把价格定在了成本线以下,然后不断改进,逐渐站稳了脚跟。
为了给现代输血,韩国政府不仅提供补贴和低息贷款,还强制要求国民只能买国产车,而且故意提高了国内的售价,其他行业也是一样。
通过这个战略,韩国慢慢在钢铁、石化、汽车、造船、半导体、显示器等行业站稳了脚跟,最后GDP挤进了全球前10。
但这种模式在2008年之后,就慢慢失灵了。韩国的GDP增长率,从2003年之前的7.7%以上,一路下滑到今天的2-3%,增长逐渐乏力。
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策略看起来完美,但有两个大bug:
第一,如果“先行者”不转让核心产业的技术,那就玩不转了。过去能给你,那是因为人家要搞产业转移,但像航空空天、生物医药、高铁这些行业,那是人家搂钱的绝招,谁能教你,所以韩国在这些行业就没有存在感。
第二,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新的颠覆性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等。这个时候,谁跑得快,谁就占了先机。但前提是,你要做好前期准备,并投入海量资源。
但韩国是跟随者,也就是后发制人,对新产业本来就没什么投入,往往是人家出了成果,它才悟了,比如前面说的人工智能。
新产业玩不转,就缺乏经济增长点,所以韩国只能固守自己的7大优势产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财阀们只能不断砸巨资搞研发,从而主导了韩国的研发模式。
我举个例子,2021年(数据来源: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统计),韩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79.1%,其中销售额前10位的大企业,更是占了47.1%,也就是一半,这些大企业基本都是财阀。
比如三星电子2021年的研发总投入,高达186亿美元。我算了一下,它一家,竟然占了韩国研发总投入的21%,基本都砸了半导体。
也就是说,虽然数额看着高,但韩国的研发投入,绝大部分砸向了财阀主导的传统产业,基础理论和其他行业的研发都非常薄弱。
韩国政府也知道,再依赖财阀模式,早晚死路一条,于是从2009年开始,就不断推出各种政策,想扶持新兴产业,类似于咱们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
比如2009年,李明博政府推出了《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准备一口气发展3大类17个新产业。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韩国飘了,这里面很多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等,那烧钱都跟上坟似的,咱们都要举全国之力,你韩国全民噶腰子吗。
果不其然,这些行业基本没啥进展。
朴槿惠上台之后,看着国内的情况也上火,于是在2014年推出了《未来增长动力落实计划》,准备扶持13个新兴产业,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但连开花都没看到,她就被那个跳大神的闺蜜,送局子里踩缝纫机去了。
文在寅上台之后,也准备搏一搏,于是在2017年,推出了《国政运营5年计划》,把扶持的新兴产业精简到8个:嵌入式5G、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可穿戴设备、3D打印机、生物制药和AR/VR。
你看,韩国不仅在扶持产业上变来变去,这心气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就是没看透大趋势。
不过,不管产业怎么变,历届韩国政府都明白一点,那就是财阀靠不住,因为大企业转型太艰难,能守住水晶就不错了,还得指望初创的中小企业,因为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往往是他们,所以一直给钱给政策,鼓励创业。
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韩国,创业可是地狱难度,经合组织曾在2013年做过调查,发现韩国的初创企业,3年存活率只有41%,在调查的17个成员国里是最低的。
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财阀,他们通过2种方式,扼杀了韩国的绝大部分初创企业。
这第一,是业务集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财阀不仅垄断了核心业务,更是盯上了其他赚钱的行业,美其名曰“多元化发展”。比如三星,它的副业最多,你只要在韩国混,那根本绕不开它。
其他的财阀也一样,什么都做,就是不做人。正因如此,和这些财阀关联的企业不计其数,所以他们的学名才叫做企业集团。
到了今天,韩国 71 家最大企业的销售额,占了 GDP 的 80% ,(数据来源:韩国国际贸易协会),而前五大财阀更是占了GDP的44.2%。
后来者想切入这些行业,基本不可能,自家的关联企业稍微压压价,就能把新人玩死,所以在韩国,大部分人不敢创业。
只有Naver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完全是另起炉灶,所以杀出了重围,成为韩国新一代的大公司。
业务集中,那大部分利润都到了财阀手里,这就是韩国创业难的第二个原因——资金集中。
小企业想做大,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缺钱。韩国小企业融资,主要靠商业银行贷款。但因为缺乏抵押物和可观的盈利,借不到钱是常态。
没办法,小企业贷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如果银行不借,那还有风投,但风险投资在韩国并不成熟。拿2016年来说,韩国风险投资总额(来源:韩国经济研究院)占GDP的比重,只有中国的1/2,美国的1/3,本来韩国的体量和中美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根本无法竞争。
风投在韩国投不动,就是因为钱都在财阀手里。
风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或者是私企和机构。按理说,有钱的大公司应该是投资主力。
可韩国为了防止财阀控制金融业,实行了严格的产业和金融分离政策,也就是说,除了三星等一两家,绝大部分财阀,不能搞金融和风险投资基金。
但中小企业手头又没那么多钱,这就导致韩国的风投不仅规模小,还非常谨慎。根据韩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风投公司投资最多的,是那些成立了至少七年的企业,因为他们不仅活了下来,还能盈利。
7年啊,在中国弄不好都上市了。
一方面,中小企业没实力,另一方面,财阀一直在闹,于是韩国政府扛不住了,在2021年修改了《公平贸易法》,终于允许韩国的大企业创立金融公司,其中就包括风险投资基金,于是韩国的初创企业这两年出现了爆发性增长。
有人担心,这会让财阀彻底控制韩国的经济命脉,那有什么办法,总比不投强吧。
不过,即使韩国的初创企业能够杀出重围,它们最终要面临的,是和中国友商的竞争,而且咱们有个绝招。
我举个例子,2017年,文在寅把无人机列入了8大新兴产业之一,宣布投资10亿美元,把韩国无人机搀起来,跟中国掰掰手腕。
2018年,大疆在韩国发布了“Mavic”2系列,引发了韩国媒体的高度关注。韩国的无人机产业,归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管,他们的负责人研究了半天,对自家媒体说到:韩国的无人机技术并不比中国差,但因为大疆已经大规模量产了,所以咱们的企业,已经无法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和大疆竞争了。
随后几年,中国无人机依然掌控着韩国市场。这个事对韩国的打击比较大,有些韩国媒体悲愤地写道,中国的无人机占满了韩国的天空。
这就是咱们的绝招——规模化。生产1000万架和10万架的成本,差得相当大。一个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最终还是成本。
冲不上去,地盘还保不住,所以韩国对自家的制造业非常焦虑。
我查了查西方学者对韩国的看法,发现他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韩国想要在成本或规模上与中国竞争,那必败无疑。
他们还发现,在发达国家里,韩国制造业的占比是最高的一档,这非常危险。
所以他们给韩国开的方子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比如整点像宜家这样的企业,通过设计提升品牌价值。也就是说,不跟你拼价格,拼情怀和内涵。
另外就是大量输出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等。
韩国这几年确实在大力发展文娱产业,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韩国在系统性地盗取中国文化,把咱们的东西说成他们的,因为这些是文化资产,以后可以赚钱。
但韩国明显不想认命,为了保住自家的制造业,它犹豫再三,终于梭哈了,那就是全面倒向美国。
那美国人怎么给韩国制造续命呢?
我举个例子。今年2月底,韩国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无人机展。全球著名的无人机咨询公司,德国DII(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CFO Hendrik Boedecker,在展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把韩国人撩拨得不要不要的。他说,虽然韩国的无人机出口困难,但先不用着急薅头发,早晚有机会,因为美国已经准收拾大疆了。
Hendrik Boedecker
果不其然,美国最近终于下了狠手,以侵犯专利为名,给大疆开出了约合20亿人民币的罚单。大疆准备硬刚到底,所以很可能退出美国市场,而这块巨大的蛋糕,就可以让韩国企业分了。
这就是韩国人的算盘,先猥琐在一塔看热闹,等美国开了插件,把兔子在西方国家市场的水晶都推了之后,它再跟着蹭分。
尹锡悦上台后,为什么成了拜登的死忠粉,又为何顶着巨大的国内压力,与日本和解呢?就是这个原因,停止内斗,一致对外。
没用的,日韩的制造业注定会衰落,其背后,是技术扩散的规律。
工业革命之后,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可以被一国永久垄断,早晚都会扩散到其他国家,否则也不会出现世界霸主的更替,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的不断流动。
比如德国和美国,当年为了完成工业化,不断花大价钱从英国挖工程师。
既然技术迟早会溢出,那一个国家的潜在国力,主要看国家规模,因为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看到,世界霸主从一开始荷兰这样的小国,再到英法,最终变成美苏这样的大国,其国家体量和人口越来越大。为什么说未来只有印度能冲击中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一直说,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上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国就没有出路,毕竟大国的国力再强,也永远做不到通杀,因为要发展那些优势产业,就只能放弃掉其他产业,这就是机会成本。
小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发展特色产业,就像北欧国家那样,养个猪,做个药啥的,这不也挺滋润。
很不幸,韩国现有的那些产业,比如汽车、造船、钢铁、化工、家电、手机等等,其实是我们的强项,早晚会被反超的。
随着中国制造的升级,日韩终归要回到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至于未来他们的优势产业是什么,那我也不知道,反正肯定会有,韩国的电影音乐就挺好,好像有点种族天赋,你生产偶像爱豆,我出口电动汽车,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可能有人会问,那韩国就不能指望美国吗?你看它这不是一点点把我们撵出西方市场了吗?
你都开挂了,那以后除了队友,谁还敢和你玩?
(全文完,欢迎大家点赞、转发、评论,拉兄弟一把)
日本的动作电影和服务业才是真的未来[得瑟]
中国需要更多的研发人员!
韩国政府不仅提供补贴和低息贷款,还强制要求国民只能买国产车 …… 难怪韩国人不买外国车
分析有深度![点赞][点赞]
韩国可以考虑发展特“色”产业[得瑟]!你生产美人儿,我制造电动车 高铁 钢铁 机械 电子半导体还有造船 等机电产品
日韩可以考虑大力发展风俗业,隔壁中国分分钟过去消费[得瑟][得瑟][得瑟]
阿里跟腾讯不也干过扼杀创新这种事 得亏就这几家 还被扼杀住了
实际上日韩在材料上,部分技术上优势比我们大,因为人家学美国学的早,美国把低中端都转移到日韩,中国正好缺这一部分,中日韩联手能和美欧掰手腕,但美国从中作梗使三家才对头,
本来可以互利共赢结果听信美国搞得一拍两散,但也不能全怪韩国因为它不能不听美国的[笑着哭]
全亚洲只小日本真正有部份高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