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晓雯
家长们都期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随着孩子读书的年级上升,一个残酷的真相逐渐浮现,无论家庭财力如何雄厚,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孩子的“脑子”。
就拿今年暑假来说,儿子小升初在家自学,一个月下来,成果还算不错,这让做母亲的暗自欣喜省了一笔培训费。但这份喜悦很快就被冲淡,因为群里有位妈妈分享自家孩子小升初已经自学完成了七、八、九年级的数学课程,这一对比,差距立现。其他家长们也纷纷感叹:自家孩子要么得盯着才学习,要么报了培训班也进度缓慢,而这样自觉又聪明的孩子简直就是天使。
从概率学角度看,真正的学霸和学渣只是少数,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其实相差不大。那为何有些孩子脑子灵光,有些孩子却表现不佳呢?
孩子学习上不去,往往是被一些东西给耽误了,其中有三样东西特别需要警惕,它们正在悄悄地毁坏孩子的大脑和前程。首先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短视频。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短视频成了无数人的“心头好”,孩子也不例外。一旦孩子接触到短视频,就很容易被其吸引,从电影解说、游戏解说,到搞笑剧,看得开怀大笑,刷起来就停不下来。做作业时,心里想着就刷一小会儿,结果却被短视频的魔力牢牢抓住,无法抽身。长期沉迷其中,孩子的大脑习惯了这种低级快乐,进入“偷懒”模式,对于需要思考的阅读、网课等学习活动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自然难以提升。
其次是铺天盖地的网络垃圾信息。便捷的网络让各种信息唾手可得,很多孩子习惯凡事都上网“搜一搜”。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导致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以为看了热搜就了解天下事,看了几个标题就读遍万卷书,这种虚幻的“见多识广”让孩子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度学习。
再者是如痴如醉的网络游戏。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为了获得虚拟的荣誉感和快乐感,不惜荒废学业。游戏中的组队效应更是让孩子在呼朋引伴中难以自拔,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其中,学习自然被耽误。
这三样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断刺激孩子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让孩子体验到快乐,进而形成依赖。一般来说,大脑发生改变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脱敏反应。就像胖子越吃越多一样,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从最初的几分钟就能满足,到后来需要连续刷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同样的快乐感。这是大脑在发出需要更多刺激的信号。
第二个阶段是敏化反应。在脱敏反应的基础上,大脑会对“上瘾”的事物更加敏感,对其他如学习、看书、思考等活动则兴趣减退。
第三个阶段是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大脑前额叶对人的记忆、判断、分析、思考和操作起着重要作用。孩子大脑处于发育期,长期沉溺于“垃圾快乐”,会导致前额叶功能退化,影响学习能力和情绪控制,让孩子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或许会无奈地问:“怎样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或者抱怨:“不给孩子手机,孩子闹个不停。”手机给与不给,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需要家长自行权衡。但重要的是,家长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远离手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