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自学校屋顶坠下。
孩子的母亲相信,孩子在学校里经受了不当霸凌。
去查证时,一整个班级众口一词铁桶江山:说这个班从头到尾和睦得很,不会有霸凌事件的。
——以上情节,出自日剧《Legal High》的特别篇1。
剧中面临的困境是:
无论导致这一悲剧的问题,具体出在老师还是同学,我们都无从确认。
由于受害者孩子的对立面,几乎是个半封闭群体,可以作证的老师与班级同学连带所有校方的人,平时完全铁板一块;所以,到最后,很容易被他们统一口径众口一词地指认,说这都是受害者自己的问题。
作为一个外人,我们永远无法清楚得知:
到底是老师的问题?某个学生的问题?受害人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故事,到处都在上演着吧?
博尔赫斯的小说集《恶棍列传》里,讲过个故事:
写某个小镇杀手,人人畏惧他,但也不敢反对他。到他某天被暗枪击中时,倒在地上。整个小镇的居民闭门不出,听任他在地上挣扎。没有人去杀他,但也没有人去救他。到天亮时,他死了,全镇的人欢天喜地地埋葬了他。
当个体被迫趋利避害时,很容易就制造了类似的集体沉默。
没有一个人真的杀了人,但就是这样的集体沉默,让一个人死去了。
之前,讨论过校园霸凌。
为什么“校园霸凌”这个词在我少年时很少被提起呢?
一方面是,成年人依然会觉得这不过是小孩打架。“小孩懂什么?”
另一方面是,在我少年时,精神暴力这种概念,还不流行。毕竟这种问题,挺难明面显示的:
受害者没有实际的伤痕,只有不被认可的事实。
等到惨剧发生,我们才能意识到,已经经受了多大的挫伤。
《Legal High》那个特别篇里,有过句台词:
“所谓霸凌,是一种氛围”。
是的,霸凌从来不一定是实打实的肉体伤害。
孤立、压迫,让孩子感受到无依无靠的无助,最后陷于绝望,也是一种霸凌。
比如,有些受害孩子的老师会强调:自己的确打过孩子,但“出事当天没打”。
这其实是避重就轻:伤害不是一天形成的,是日积月累的压制,才能让孩子绝望。
也包括事后,群体一片铁桶一致对外的沉默。
可以想象受害者平时所处的,就是这样孤独无依的氛围。
这才是真可怕。
群体软暴力,往往是这样形成的:
半封闭群体的首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不一定日日打天天揍,但附和者赏,不附者罚,日积月累之后,群体里的成员,会出于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倒向首领,转而践踏少数。
此时,身为少数派,就只好被动挨欺负了。
每一个群体成员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也只是趋利避害而已嘛。越是孩子,越容易觉得“当个听话的孩子也没错”。
受害者被点滴压迫浸润,在氛围中感受到随时随地的霸凌,是不会被当真的。
但当一个受害者终于倒下时,没有谁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控制这个群体的老师,可以找群体里任何一个人作证,说自己是无辜的,是好人——反正都是她的人。没有谁乐意当出头鸟。
博尔赫斯还写过另一个故事:
某个外来男子,到一个舞会上跟地头蛇挑衅。之后他被人戳了一刀,死了。
随后,杀人者就提醒大家,说别自找麻烦。
于是大家把外来人的尸体扔河里了,就当无事发生。
所以杀人者最后,自顾自地看看匕首:
说上面清清白白,没一丝血迹留下来。
之前聊过如龙组的游戏,其中一个的故事,讲了家长把霸凌孩子的坏人收拾了,然后利用替身在另一处犯轻罪,来做不在场证明:
手段极不正当,在游戏里,这也被列为反派。
但确实有家长,是可能被逼到那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