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夫子有句话讲得好:“再聪明,也得顺着形势走;再有锄头,也得等时候到!”这话搁在孙健身上,那叫一个贴切。
他起初不过是个寻常的铸造工人,但赶上了好时候,短短数年就一路高升,到了39岁那年,竟然坐上了副总理的宝座。
但他的职位来得迅速,去得也快。等到那段混乱的日子过去,1978年,他就被撤了职,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人岗位上。
后来,他到底是怎么应对的?他这一辈子,到底经历了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孙健,1936年在河北正定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呱呱坠地。他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家庭,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然生活困苦,但孙健从小就展现出了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出生在乱世,整天打仗,日子过得有多苦,不用说也知道。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1951年那会儿,15岁的孙健进了天津内燃机厂,干起了翻砂工的活儿,从学徒开始做起。
翻砂啊,就是把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具的空洞里,等它凉了变硬,就成了铸件,这种生产方式。里面的辛苦和危险,想想都知道不容易。但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却乐在其中。他不怕出力,干活又实在,所以被领导看上了,一步步提拔起来。最开始是班组长,后来成了工段长,最后还当上了车间主任。
在这段时间里,孙健不光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积极钻研党的理论和规章制度,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1958年那会儿,他特别自豪地入了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后来,孙健陆续当上了团委书记、武装部长这些官职。
动荡的日子一来,孙健的好运也跟着到了。他特别能干,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当上了党委书记、厂长,还在天津第一机械局当上了党委常委和副局长。
1973年,孙健一跃成为了天津市委书记,那时候,他也就才37岁,相当年轻。
在天津市委书记这个位子上只干了两年,到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39岁的孙健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刻。周总理亲自提名,让他当上了副总理。
39岁就当上了副国级干部,这简直就是一段佳话。后来聊起这事儿,孙健自己都挺纳闷,不清楚为啥会选他当副总理。
得说清楚,这事儿跟那时候的大环境关系紧密。毛主席那时候,提了不少从基层干上来的干部和老百姓,像陈永贵总理那样的大家都知道。不过,咱们也得承认,孙健这家伙确实瞅准了时机,赶上了好时候,他能被提拔上来,也是有原因的。
在天津工作的时候,孙健虽然职位已经不低,但他心里还是把自己当个学生。为了摸清基层情况,把工作干好,他亲自走访了好几百家企业,非得搞个一清二楚才肯拍板定案。另外,为了能让经济稳稳当当发展,他还跑到全国好多地方去调研考察。
孙健这人,性格上特别谦逊朴实,从不追求那些享乐舒服的事儿,他甚至还在办公室外面的空地上自己种起了菜。就算后来调到北京工作,他也坚持让家里人留在天津,不肯占一点小便宜,做事讲原则,很有分寸。
1978年,对新中国来说,是个大变样的年头。对孙健来说也是这样,他那年不再当副总理了。毕竟嘛,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他也不太跟得上节奏了。
离职之后,他选择再次回到天津机械厂,干起了最基础的工作。想想之前他是副国级干部,现在却成了普通工人,这变化实在太大,让人不由得为他捏把汗,他妻子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但他却跟妻子说:“你甭担心,我不会想不开的……别人说啥咱别往心里去,把日子过好才是真的。”回到机械厂,他还是像以前那样,一心一意地干活,就算有的同事说话带点刺儿,他也全不当回事儿。
很明显,那些真正肯做事的人,机会总是不会少。孙健也是靠着自己的拼搏,一路升到了中层管理的位置。到了1985年,孙健又被厂里委以重任,负责筹备和建设从德国引进的摩托车生产线基建项目。他干得非常出色,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还因此得到了厂长亲自发的奖励。后来,他还陆续坐上了中国机械工业供销华北公司的总经济师,同时还兼任中机公司和中奕公司的总经理等要职。
1997年11月份,61岁的孙健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他精彩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看看孙健这一辈子,咱们能发现他为人处世特别豁达,不管位置高低都能适应。而且,他还是个实实在在干事儿的人,经历过无数磨炼,最终变得非常坚韧。这些品质,都是咱们这些后来人应该好好琢磨、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