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为何能享国三百年?既无宗室叛乱、亦无外戚掌权、更无宦官乱政

趣叭叭呀呀 2025-02-12 18:36:51

宋朝虽然被称之为两宋,但是就其政权的连贯性而言,南宋和北宋其实是一体的。两宋是基于外力而造成的割裂,而非是内部崩盘,宗室推翻新政权复国。南宋不存在复国的概念,应该说宋帝国本身就没有灭亡,其统治基础和政策基础是有着连贯性的。

因此两宋和两汉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宋代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能够享有三百年国祚的朝代,如果南宋没有因为蒙古帝国的强大外力而灭亡的话,那么宋帝国很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宋朝没有宗室叛乱,没有外戚掌权,更没有宦官干政,这也算是宋朝得以稳定三百年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导致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皇室权力稳定

宋朝的宦官权力很小,基本上就是服务皇帝的日常生活,且由于前朝的前车之鉴,所以宋帝对于宦官非常的警惕,也非常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宦官能够浑水摸鱼的机会不多。且宋代皇帝往往立长不立嫡,所以皇帝即位的时候往往年龄就比较大了。

这种情况下,皇帝的三观已经基本形成,不大可能会在政务上依靠宦官的“指导”。而且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非常的严重,所以宋朝的皇室比较重视文化修养,大多数比较勤政,类似于明朝皇帝那种长期荒废政事以及汉朝的娃娃皇帝的情况还是不曾出现的。

也是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所以宋代的朝堂之上说了算的其实也不过就是文人集团,但是文人集团本身的内部冲突却很是严重,大家往往都分成几个不同的派系相互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并不需要特别扶持宦官集团来牵制其他势力。

宋朝的读书风气很盛,文人的晋升渠道相对较宽,所以有理想的人不需要通过成为宦官的方式来获取权力。宋代的科举制度也比较完善,对于寒门子弟或者没有什么门路的学子而言,老老实实考试就是最好的晋升方式,对于有门路的人而言,他们完全也可以走荐举的道路。

另一方面,宋朝的皇城相对而言比较小,这算是一个客观原因,因为皇城的规模较小,所以宦官集团的人数也就比较少,毕竟皇帝用不上那么多的宦官也是实际情况。宦官专权较为严重的东汉,唐朝以及明朝三朝,皇城的面积往往都非常大。

相较于唐朝,宋代的外戚可以用“安分守己”四个字来形容,宋代虽然有九位后妃垂帘听政,数量少不少,但是却并未出现汉唐时期那般大规模的外戚干政的现象。宋代的外戚往往积极参与政治,但是却大多是以文人集团或者武将集团中一份子的身份参与政治。

宋代很多被记录在各种史书中的外戚,他们在在位的时候很多都并非是外戚,而是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地位之后,皇帝或是太子才娶了他们家族的女子为妻。北宋初年的外戚大多是武将集团的成员,参与国家军事活动相对频繁。

但是他们的官职往往相对不高,而且皇帝也清楚他们能力有限,所以不会授予其较高的职位,职位低所以权力少,相对而言对皇权的威胁程度也就较低,干政的可能性也就较少。北宋中后期,甚至是南宋初期,每每皇帝想要任用外戚,总会遭到文臣集团的强烈反对。

因为文官集团在宋代的权力过大,所以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完全忽视文官集团的意见而直接任命外戚,所以总得来说外戚在宋代的权力不高。直到南宋中后期,由于皇帝能力的下降以及权臣掌权,外戚开始逐渐的冲破束缚,于是便出现了贾似道这样的外戚权臣,但是总体而言宋代的外戚势力还是影响力较弱的。

宋帝对于宗室更是严加防范,五服内的宗室子弟出生就有官,而且还享有俸禄,只是官位都是无足轻重的小官,且终身不得参加科举。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弟,不享有这种权利,但是却能够参加科举,也能够担任一些实权的官位,但是却不能够在河北,河东,陕西以及四川等地任职。

所以终南北宋一朝,也没有什么宗室之乱...

开明与专制之间

导致宋代没有宗室之乱,宦官干政和外戚掌权的一个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宋代的文官权力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宋代的皇权是和文臣集团一起共治天下的,二者的权力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平等的。

自秦朝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往往都会以“专制”一词而加以概括,这一点当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封建时代哪怕是君主专制也谈不上绝对,君臣协商相互妥协的典范,正是宋朝。

可以说宋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本身不是贵胄,也并非是什么乱世枭雄,他的功业无法和其他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相提并论,简单说就是他压不住人。

所以赵匡胤必须打一些不一样的牌,以道德治国,以仁慈待人,同时极力的抑制可能会威胁到赵氏皇权的武将集团,避免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情况。而在这个问题上,宋代的皇权就算是和文臣集团达成了共识。

二者算是一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也因此让文臣获得了较大的权力,权力都是有着排他性的,所以文臣集团自然不可能允许其他势力轻易上位...

参考资料:

《开明与专制之间—浅议宋朝的政治》 陈峰 王宇鹏

《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启示》 王国胜 张若彤 宋珍妮

《试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唐宋两朝国情比较所见》 何忠礼

《谈宋代少宦官干政的原因》 阳金平 胡雪梅

《宋代外戚地位研究》 张儒婷

0 阅读:25
趣叭叭呀呀

趣叭叭呀呀

趣叭叭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