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期间,基本就是贪官的噩梦时代,甚至到了朱元璋晚年,马皇后去世后,所有的官员都是惶恐不安的。
但是在朱元璋某次出门的时候,却因为一个小吏请他喝酒吃饭,却让其连升十级。
作为史上最爱杀官员的皇帝,朱元璋为何要升迁一个小吏?朱元璋屠杀官员是为了给孙子铺路,还是真正的暴政之举?
乞丐皇帝朱元璋一生兢兢业业,是为了宣誓正统,也是为了让百姓中的自己被扼杀在襁褓中。
朱元璋的创业开始可谓是历代皇帝中条件最差的,没钱没势力,甚至连刘备的血脉传承都没得喊。
本就家中贫穷,后来因为朝廷的不作为以及自然灾害的爆发,朱元璋先后丧失亲人,甚至都没有办法给自己父母安置棺材。
朱元璋与唯一的亲人分道扬镳之后,便跟随难民一路流浪,最后到了皇觉寺当和尚。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灾害的蔓延,朱元璋又被迫离开寺庙,大江南北乞讨求生。
本以为作为乞丐,朱元璋会非常落魄,但是朱元璋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在中国相当于进行了实地考察,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深刻认知到各地的政府腐败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和无奈。
可惜的是此时的朱元璋胸无大志,只是困顿于生活的柴米油盐,与当时的底层人民一样,被时代的浪潮裹挟。
直到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收到汤和的邀请,尝试一同在军队中搏一搏。
接到来信的朱元璋还是抱有肤浅的思想,认为保持在寺庙的安稳生活,才是在乱世中的最好选择。
可是,乱世险恶的人心还是将他往前推了一步,因师兄的告密,朱元璋被迫走上了自己的成皇之路。
在起义造反前的这些经历,基本是造成朱元璋在明朝治理朝政的一丝不苟,严苛狠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之后,认识到在战场上不拼命就是死路一条,于是破罐子破摔,作战中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
又因为其在寺庙中有过识字的经历,在大字不识的起义军内部很快就变成了香饽饽。
郭子兴为了能更好的绑定朱元璋,就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朱元璋的一生挚爱马皇后。
朱元璋通过这一波政治联姻,在起义军中的地位更加牢固。可是受限于起义军的眼界和见识,这群绿林好汉很快就因为权力的斗争彼此针对,产生内斗。
朱元璋避免自己成为牺牲品,便回乡开始召集军队,壮大自己的实力。之后又因为郭子兴等人的懈怠,选取了自己的亲信准备要开始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通过吸纳功臣,收养义子以及整顿军队,朱元璋的队伍已经成为一支威武之师。
这时的朱元璋,再次显现出与其他起义军统领的不同之处,朱元璋攻城掠地并非是土匪式的管理,朱元璋要求战士不得扰民,不得抢夺财产以及妇女,全然是一支正义之师的作为。
随着朱升提供的经典三战略应用,朱元璋已经产生了取代小明王的想法,积极进行军备。
在后来的战斗中,凭借朱元璋手下猛将的英勇作战,朱元璋先后攻克太平、集庆等地,占据江左,成为一方霸王。
人的欲望是无限扩大的,朱元璋在旷日持久的战乱中,心中笃定了称王的念想。在得到刘基谋划的帮助下,朱元璋的强力手腕愈加彰显。
为了突出自己的集权地位,朱元璋在1360年通过禁酒令时,诛杀了当时攻打绍兴将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只因其违背朱元璋的命令私自酿酒,增加积粮负担。
朱元璋一步步开始从将领心目中的带头大哥,变成了不怒自威的君主形象。
之后,朱元璋又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夺取了小明王,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了正统皇帝的圣旨,朱元璋在潘阳湖战役中,通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最终将一个足以完全毁灭朱元璋政权的最大敌手给彻底解决掉。
最后在中国版图上便只剩下了张士诚,此时也到了朱元璋完全可以称帝的最佳时机,于是朱元璋设计将小明王溺死,并且加速对张士诚的讨伐。
在经历了平江之战的残酷作战后,张士诚最终被俘自杀。自此大明朝廷正式登上历史,属于官员的噩梦时代到来。
朱元璋通过明初四大案,斩断了威胁百姓以及君主集权的功臣派势力,成为了最恐怖的刽子手。
朱元璋登基之后,首先要处理的便是千古帝王都忌惮的丞相职位,而这场政治阴谋被成为胡党之狱。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姻亲,在胡惟庸担任丞相之后,淮西党派在朝廷内呼风唤雨,铲除异己,使得明初的官员更新和吸纳遇到困难。
更加关键的是,胡惟庸在极度膨胀后,便真的单纯的认为相权真的可以制约皇权,不断将手伸到朱元璋的桌子上。
胡惟庸依仗的是淮西党在朝廷内党羽遍布,而且还涉及一些皇亲国戚以及之前的元勋,认为朱元璋不可能这么忘恩负义和大动干戈。
不过令胡惟庸等人没想到的是,在明朝开国第十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诛杀胡惟庸九族、李善长等有功之臣,以及朝廷无数党羽,人数达到三万多人。
至此,朱元璋彻底将相权从封建王朝中清扫了下去,并且也警告了所有的有功之臣。
而之后爆发的空印案,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方面又是朱元璋对诛杀贪官执念的最佳表现。
空印案主要涉及的是户部,作为国家的钱袋子,朱元璋非常的重视,所以要保证层层呈现上来的各种账目是万无一失的,就需要每级盖章确保审查以及矫正。
然而因为有些地区非常遥远,加上因为修改要重新返程等问题,所以就存在提前准备盖好章的账目进行使用。
这种行为便会导致存在贪污的事情,朱元璋发现这种事情后,立马就意识到朝廷中可能存在蛀虫,随后就展开了审查和诛杀,人数再次达到上万。
然而对于空印案,许多后世专家认为存在贪污的可能是比较难的。
一是确实因为路程遥远,容易耽误一些重要的事情;二是盖有印章的账目是单独印发,有识别度,不可能流落到其他官吏手中进行贪污使用。
再者就是朱元璋诛杀的官员实在太多,许多官员都是需要培养多年才能在地方做事,而朱元璋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方式实在过于残忍,甚至造成地方治理出现动荡。
而朱元璋这种诛杀贪官的执念,还是源于其人生经历。
朱元璋深知人心的贪欲以及险恶,这种东西不是通过简单的制度所能制约的,尤其是朱元璋见不得百姓受苦,所以干脆全杀。
朱元璋全杀也是有自己的底气的,因为他把官员杀了,许多稳固在朝廷的党羽受到牵连,皇权能得到稳固。
另外就是朱元璋能干,杀了一批再重新培养,空档期朱元璋可以不日不夜的勤政。摊上一个能干的皇帝,谁敢随便堵上自己的乌纱帽和九族。
但是还真有不怕死的,这些人就是郭桓以及其党羽。
第三个案件是赤露露诛杀贪官的经典案件,即郭桓案,朱元璋没有一点私心,就是为了帮助百姓报仇。
随着空印案的基本清算,朱元璋的心里对贪官的怀疑以及仇恨是越来越强烈,生怕出现贪官,朱元璋这个皇帝做的不够格,便设立了锦衣卫进行监视百官,一时间,官员惶恐不安。
也正巧此时,一个贪官的典型送到了朱元璋手里,经由锦衣卫的调查和御史的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其他官员贪污腐败,私吞赋税、秋粮,甚至私自增加赋税,贪污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导致民众赋税增重,苦不堪言。
朱元璋审查完,立马就展示出了杀神的面孔,尽管涉事官员达到了十二个布政司以及全国各地的地主,朱元璋还是将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员基本全部处死,最后杀红了眼,连审刑官也全部都给砍脑袋了。
郭桓案加上空印案所杀人数已经到了六七万人,半个朝廷基本都是空荡荡的。
最后一个案件便是蓝玉案,这是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好皇孙能够在自己死后,可以更好的管理朝政,所以便将之前的有功之臣基本都给处理掉,以防皇孙不能压制住他们。
可以说明初震惊全国的四大案中,有两件是完全针对贪官的,可见朱元璋对于反贪运动的执着。
不仅如此,朱元璋认为,反贪运动尽管有两个典型依旧是不能对官员的乱用职权和贪婪,起到完全的消弭作用。于是朱元璋还增加了诸多层面的政策。
一个就是人们熟知的锦衣卫制度,其刑讯手段以残忍著称,而且朱元璋在位期间还多次让锦衣卫在朝堂进行廷杖,当着众多官员的面,杀死了许多贪官。
朱元璋随着治理朝政的熟练,也开始增加律法,可谓是乱世用重典,其中针对官员违法的刑罚是最为严重的。
在明朝,无论你是什么王公大臣,只要你贪到六十两银子以上,基本就要被朱元璋送走。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要体验朱元璋的各种残酷刑罚。
但是,朱元璋不光惩罚,其还注意培养比较廉洁的官员,甚至专门设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
对于一心为百姓谋福的官员,朱元璋也是不吝奖赏。某次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时候,在过年期间遇到了一个主动值班负责处理案件的小吏。
那位小吏还特意请当时已经年迈的朱元璋喝酒吃饭,朱元璋为深受感动,将其连升十级。
朱元璋也深知官官相护的道理,所以还允许百姓上访以及击鼓鸣冤,甚至可以在京城直接击鼓告御状。
朱元璋就位期间,仅仅三十一年,就杀掉贪污腐败的官员15万人。而这一切都是朱元璋三十一年加班的成就,他从未休息过一天。
也正是朱元璋的逆袭人生,以及他的反贪运动颇受后世所尊重。
甚至连伟人都曾经说过,不要将朱元璋写得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