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率先砍向编制!铁饭碗变劳动合同,考编还是香饽饽吗?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02 02:09:23

山东事业单位转岗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不少人事业编身份的变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01

先讲讲这件事的来龙去脉。2024年8月4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相关处理意见,直接涉及10万人的切身利益。这便意味着,这些人会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里被剔除,随后与新成立的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摇身变为企业员工。自此,他们的人事、薪酬、考核等方方面面,都要按照企业的规则来运行,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其实,早在2022年9月,山东就已经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展开了改革,收回了13000个事业编制,而且成效显著,实现了减员增效。

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山东,就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呢?山东,可是全国闻名的考编大省,山东人对编制的执着程度,超乎想象。在全国基层公务员队伍里,山东人的占比相当高,民间流传着“山东人全国考编”的说法。不仅如此,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地区,山东人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他们为国家的建设默默奉献,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山东的婚恋市场,编制甚至成了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拿小编的朋友来说,在山东当伴郎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小伙儿能喝能唱,长得也不错,可惜没编制,找对象都难。由此可见,编制在山东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这次山东省直单位一下子涉及这么多人转岗,自然会引发强烈的震动。

02

将视角扩大到全国,其实类似的事业单位改革早已在多个地方悄然展开。河南、湖南、甘肃、山西等地,之前都进行过精简编制的工作,只不过这些消息传播范围有限,大家听多了,也就渐渐习以为常了。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改革会越来越普遍,大家对此也不必过于惊讶。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这类改革呢?究其根本,还是财政压力所致。在过去经济繁荣的时期,卖地收入丰厚,足以支撑庞大的人员开支。但如今,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各类支出却有增无减,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然而,改革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砸人饭碗、断人财路,阻力可想而知。但现实就是如此严峻,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回暖,或者房产税能够顺利推行,或许财政压力能得到缓解。但目前来看,这些设想并未实现,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编制就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很多人关心,是不是所有事业编都要进行改革呢?答案是否定的。事业编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全额拨款的,像教师群体;完全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型;还有一部分拨款、一部分自主的,比如医院。此次山东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

以某十字会为例,作为事业编单位,其预算高得离谱。一个县级十字会,仅有5个编制,预算却高达124万,而真正用于救灾备灾、购买物资的资金,仅1.4万元。这样的资源分配显然不合理,这类事业编进行改革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也有一些行业较为特殊。以大学老师为例,很多高校已经实行非升即走的制度,如果将所有大学老师都转为企业员工,以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需求来看,并不现实。医院的情况同样复杂,大部分医生秉持着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个别害群之马。因此,医院的改革需要更加谨慎地推进。总体而言,改革是必要的,但对于个别特殊行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3

除了在编人员,编外人员的处境也让人担忧。有编制的人员至少还能转成企业职工,而编外人员可能直接变成外包,连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的机会都没有,处境更加艰难。实际上,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控制编制数量,采取“退三收二,进一”的策略,即退休三个人,再进一个人,以此逐步收回编制。但这种方式的改革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实施,未来改革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时代在不断变迁,我们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回想90年代初,国企员工普遍认为自己捧着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后来会面临下岗的局面。如今的事业编,同样不能再被视为绝对的铁饭碗。尽管公务员目前看起来依然稳定,但谁敢断言未来不会发生变化呢?就像5年前,又有谁能准确预测到房价会跌至如今的水平呢?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看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多思考,多学习,不要等到时代发生巨变,才如梦初醒。

对于那些怀揣考编梦想的人来说,现在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编制虽然在目前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大家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为合适的决策。总之,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唯有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站稳脚跟,赢得未来。

文本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4
之桃开心生活

之桃开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