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谜底,因为一桩恐怖意外,在清朝初年已经揭晓

野狐奇谈 2023-03-16 14:49:46

《三国演义》里,曹操死的时候,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故事也并非罗贯中凭空想象,早在南宋时,这个传说已经甚嚣尘上,当时的参知政事俞应符,就此写诗评论道: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直到清朝初年,这个千古之谜,因为一桩恐怖的意外,才似乎有了答案。

清朝时的许城,即为现在的河南许昌,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洛阳迁都于此,是以又被称为许都。

许城外有条河,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靠近崖岸之处,更是深邃幽冥,人不可测。

时值盛夏,农忙之余,附近村民都爱去河中洗浴,涤尽一天的疲惫。畅游之后,个个龙精虎猛,白日的辛劳早就抛诸脑后,开始追逐嬉戏。

其中就有人嫌不够刺激,要往崖壁水深处游去,还想着来个恶作剧,一个猛子又扎进水里,想仗着水性精熟,吓唬一下紧随其后的同伴。

没想到这一去,却横遭惨祸,枉送了卿卿性命,还惹出一桩千古官司。

只见那人没顶之处,河水忽然染红了一片,随即好几截尸块漂出了水面,犹如刀砍斧削一般,也不知道水底下潜藏着什么妖魔鬼怪,竟然如斯恐怖!

紧跟在后面的同伴吓得面无血色,三魂已经不见了两魂,有那么一瞬间竟然忘记自己还在水中,甚至忘记自己还会游泳,全身僵直就那么直愣愣地沉了下去。

待到水面没过头顶,饱饮了几口血水,他才发狂似地手脚并用,要拼命逃离。可水底下却突然传来一股巨大的吸力,还没等他思索到底是何原因,整个人也被吸进了水底。

随即水底下又是一阵血色翻涌,这个同伴仿佛被人大卸八块的尸身也浮出了水面。

远处其他村民见了,个个惊声尖叫,逃命似地游回岸上,更有光着屁股就狂奔回家的。待众人惊魂稍定,赶紧派人前去报官。

如此惊悚恐怖的事情,委实骇人听闻!

县令亲自带着大批捕快衙役赶到现场,只见河面上仍不时看见随波浮沉的尸块,众多围观群众也屏住了呼吸,没人敢上前打捞,更别提有那自告奋勇者,能潜入水底一探究竟。

县令皱紧眉头,细细思索一番后,召集上千民夫,连夜在上游筑起了堤坝,随着堤坝的合拢,下游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了下去,没多久,就露出了河床。

只见河底淤泥之中,靠近崖壁一侧,竟然敞着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之中,不知道何人设置了个机关转轮,转轮上整齐地排列着刀片,历经岁月兀自白刃如霜,犹如猛兽口中的獠牙。

失去了水流旋涡冲刷,这个害了不知几条人命的机关转轮,现下也只能静静躺在那里,被县令派人轻松将其拆除。

随即又派人进到洞中,入洞曲折处就发现一个甬道,将石门砸开后,竟然进入了一间偌大的墓室。

墓室里面竖着一面石碑,上面用汉时篆体刻着一行字,虽然时日浸久,字体斑驳,可架不住县令也是饱学之士,细细辨认后,不禁又惊又喜,原来此地竟是三国时的枭雄、魏武王曹操之墓!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保护文物的概念,可惜多智如曹孟德,埋藏千年,仍免不了被破棺散骨,里面陪葬的金银珠宝尽被取走,一小部分用以抚恤惨死的村民、犒劳衙役民夫,其他自然被县令喜滋滋地名曰收入县库,至于上交多少,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蒲松龄将此事记录在他的《聊斋志异》中,末了还感叹道:

“此前说是“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不想什么邺城出殡,四门大开,七十二疑冢全是假的,真正的墓地,竟然在许昌郊外河底!”

邺城,乃曹魏时的都城,也即《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彰德府,彰德府治所在今河南安阳。

在正史《三国志·魏武帝纪》中,曹操的墓地记载如下: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二月丁卯,葬高陵。”

直到2009年,随着一座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墓葬被考古发掘,根据出土的“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来判断,目前历史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三国志·魏武帝纪》中提到的高陵,也即饱受争议的曹操的真正的墓地。

不过以曹操的智谋,如果真的不想死后被人打扰,在历史上留下个幌子,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说不定这也只是曹孟德的疑冢之一,毕竟又不做不了DNA鉴定。

是以,曹操的墓地,究竟是在邺城外、漳河畔,那座被考古发掘的高陵呢?还是蒲松龄笔记中,远在许昌的河底深洞之中?这就见仁见智了。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敬请关注:野狐奇谈。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