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位东北大妈花了5万元买了长春高新,后来由于忘记股票账户密码,一直没交易过,直到2021年,5万元变成了500万元。这故事比任何利好消息都管用,立马让长春高新火出圈了,但这样的故事真假到底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股市最不缺的,就是故事,特别是这种奇闻异事。
在大妈的暴富故事之后不久,长春高新的股价在2021年5月最高达到了523元,市值近2000亿,不过此后就一泻千里,到年末已经腰斩。

最近长春高新又因3个跌停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被集采,从19日以来的5个交易日,长春高新连续3个跌停伺候,普通股民根本没有出逃的机会,好在25日跌幅终于收窄至4个点。15万的股东年初就赶上一轮黑天鹅,股价直接从252跌到最低点164,五个交易日内带走了330亿元的市值。

除了被集采外,长春高新大股东的股份质押也是引发下跌的重要因素。长春高新的第一大股东长春高新超达投资目前有3803万股长春高新的股份处于质押的状态,其中约有1100万股质押股权达到平仓线,还有约2037万股达到预警线。

对于这次大股东股权质押,长春高新表示可以通过追加担保,避免爆仓,这才勉强拉住了跌停的趋势。长春高新的大股东很缺钱吗?需要质押所持股份的50%,近100亿市值的股票。长春高新第一股东超达投资,持股比例为18.8%。龙翔投资持有超达投资100%的股权,新区发展持有龙翔投资84.2%,长春国资委持有新区发展100%,所以超达投资的最终实控人为长春国资委。

这些股权质押的股票则是用于龙翔投资贷款,龙翔投资控股了几十家公司,大多都是长春当地城市开发、置业、投资类的。这就不难理解它缺钱的原因了,别说100亿,就是1000亿,也能用完。

而长春高新在1996年前,也是干房地产的,隶属于长春一家国企,就现在长春高新集团里还有一家房地产子公司——高新地产。但从财报来看,高新地产的盈利能力却不那么乐观,虽然地产的营收保持着微弱的增长,但净利润却在下滑。

财报显示,长春高新的营业收入有94%都来自于制药业,可以说金赛药业是个现金奶牛,但长春高新并不是。看长春高新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现一项应收款特别醒目,在2018年以前这个金额可以忽略不计,但从18年到21年3季度却逐年上升,分别是7.8亿、11.6亿、15.5亿、17.95亿,占公司每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78%、65%、51%、57%。

对于这个应收款项,公司年报的原话是:房地产公司中标旧城改造项目按政府要求支付的拆迁补偿款。大概就是说政府拆迁项目,长春的房地产公司中标了,先垫资,以后政府再付钱,所以形成了应收款。也就是说这几年公司每年赚的钱至少有一半被拿来作为政府项目的垫资了。

一边是为政府垫资,一边现金奶牛又出了问题。当药品被纳入集采后,降低的价格会达到原价的70%,在这种情况下,长春高新的后期利润会大幅下降。于是在集采发布后,长春高新连跌下,现在PE也跌到了16倍。16倍对于一个高成长的药企,可以算很便宜了,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机构也不会傻到不去捡便宜的筹码,既然这么便宜都没有人去买,说明这次集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金赛药业打个喷嚏,长春高新都要感冒,毕竟长春高新高度依赖的这家子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金赛药业实现收入61.61亿元,占总收益的75%;实现净利润30.42亿,净利占比高达93%。但以后随着集采后利润的下降,新出生人口的不断下降,加上竞争对手的出现,公司产品的稀缺性也不存在了,金赛药业的成长性可能会打折扣。

长春高新历来是基金公司的心头好,而长春高新的大跌,最受伤的除了基民,还有重仓的公募基金。虽然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纷纷减仓、撤退,但依旧有不少基金逆流而上加仓。公募基金四季度报显示,截止2021年末,共有173只基金持有长春高新,合计持股5637.4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15.23%。持有最多的基金公司是易方达,易方达旗下有基金43只产品合计持有3405.38万股,若以1月19日开盘251.89元至25日收盘价164元,易方达基金阶段浮亏约29.01亿。

这次长春高新的利空消息一出,机构在三个交易日内纷纷抛售,机构席位合计净卖出超3.5亿,五大营业部净卖出逾5.3亿元,从而导致三个跌停。几个亿的减持就能砸停,更不要说持有上百亿的公募基金。所以基金或机构“抱团”对股价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环境好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就难免发生踩踏。当公司盘子不够大,机构买得太多,一旦机构减持股价立马就被砸跌停了。所以尽管重仓长春高新的机构多,但也不敢随意减持,一减持跌得更猛,亏得更多。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